百科知识

满江红怒发冲冠-《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请说很多学者都在考证是不是岳飞写的

2006-07-08 22:34:14累***
请说很多学者都在考证是不是岳飞写的。。而且还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说法。 能详细说一下,都有几中不同的说法吗。他们的具体依据又是什么? 你个人更偏向哪中说法呢?【满江红怒发冲冠,满江红·怒发冲冠】《满江红·怒发冲冠》作者?请说很多学者都在考证是不是岳飞写的。。而且还出现了很多不同的说法。能详细说一下,都有几中不同的说法吗。他们的具体依据又是什么?你个人更?

最佳回答

  •   我个人也不太确定是不是岳飞原著,查得资料四则,肯定否定中立的都有如下: 资料一、 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最早见于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的岳墓碑文,故很多人怀疑这收词就是他写的。 从词中口号似的句子来看(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应该是岳飞早期的作品,而(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这些句子分名又与岳武穆的阅历有关,这说明为岳飞后期的作品。
      (这是假设为岳飞所做词中出现的前后矛盾之处)而岳飞后期似乎没有这样的激情。所以文学上有《小重山》一词,值得注意的是:岳飞是一名元帅、将军,而不是先锋。这需要稳重的性格。基于这几点,所以我更倾向于这首词不是岳飞所作 资料二、 长期以来,人们都认为《满江红》这首词的作者是宋代著名爱国将领岳飞。
      他在写作《满江红》词时,正是中原地区遭受女真奴隶主贵族的铁骑践踏和蹂躏的岁月。岳飞矢志抗金,执着地追求收复失地、报仇雪耻的壮志宏图;他一生征战,反对投降,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愿望;他光明磊落、治学严肃,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和战略家;他自奉菲薄、廉洁奉公,把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发扬到一个高度,故《满江红》一词,一直作为爱国主义的绝唱和岳飞本人的高风亮节一起在中国神州大地传颂,很少有人怀疑《满江红》是伪作或托名之作。
       第一个对此提出怀疑的余嘉锡,他在《四库提要辨证》中提出了两点疑问;岳飞孙子岳珂所编《金伦粹编·家集》中没有收录这首词,而岳珂在收集岳飞的文章时,曾是不遗余力的,此集从编定到重刊,历经31年,为何未收此词?此其一。这首词最早见于明徐阶所编的《岳武穆遗文》,是根据弘治十五年(公元1502年)浙江提学副使赵宽所书岳坟词碑收入的,赵宽亦未说所据何本,来历不明。
      而且赵宽碑记中提及的岳飞另一首诗《送紫岩张先生北伐》经明人考证是伪作。在此之前,此词亦不见于宋元人的著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明中叶以后?此其二。作者进一步考证:在明代,北方鞑靼族倒常取道贺兰山入侵甘、凉一带,明代弘治十一年(1498年),明将王越曾在贺兰山抗击鞑靼,打了一个胜仗,因此,“踏破贺兰山阙”,“在明代中叶实在是一句抗战口号,在南宋是决不会有此的。
      ”继余嘉锡之后,60年代后期,夏承焘也写了一篇《岳飞<满江红>词考辨》的文章,他除了赞同余氏的怀疑外,又从词的内容上找出了一个证据,即“贺兰山阙”的地名所指问题。他认为岳飞伐金要直捣的黄龙府,在今吉林省境内,而贺兰山却在今内蒙古河套之西,南宋时属西夏,并非金国土地,此词若真出岳飞之手,不应方向乖背如此?这是一。
      如果贺兰山不同于前人泛称边塞的“玉门”、“天山”之类,其入于史书,始于北宋。唐宋人以贺兰山入诗,都是实指,明中叶以后也是如此,若以泛指释岳飞的“乖背”,似也不通。此为二。   1980年,海内外又掀起了讨论这个问题的热潮。如台湾《中国时报》发表了孙述宇的文章,再次对《满江红》的词作者提出了疑问。
      他首先指出《满江红》词中用了自己的事迹和典故,如“三十功名”、“八千里路云和月”等等,是尽人皆知的材料,一个拟作者是很容易写出这样一首词的。其次,他认为《满江红》词的格调,与已证实的岳飞另一词《小重山》风格迥异,前者慷慨激昂,英雄气色横溢,后者则是他多年征战并受掣肘时惆怅心理的反映,相形之下,“《满江红》是一首有事迹、有心志,但没有阅历的词”。
         对此持不同意见的邓广铭、王起、李安等则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辩驳。邓广铭于1981年5月初著文指出,岳飞的《满江红》不是伪作。他认为:第一,岳霖、岳珂两代人没有搜集到此词,只能说明岳飞的后代在这方面有遗漏。据现有的史料看,岳霖父子也确有遗漏的实证。
      如《宾退录》记载的岳飞的“雄气堂堂贯斗牛,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不问登坛万户侯”一诗,就不见于岳珂编的《家集》中,如果排除他们父子当时没有收集到的可能性就断定是假的,那么,这首诗如果又因为《宾退录》的失传后而出现在明人的著作中,就能对此怀疑吗?此外,从《满江红》反映的思想内容来看,与岳飞其它诗文的内容是一致的。
      如“誓将直节报君仇,斩除顽恶还车驾”,正是“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的写照,“不问登坛万户侯”,不就是“三十功名尘与土”的注脚吗?又如《家集》中的一些题记,都是岳飞行军作战时随时随地记下来的,应是他当时真实内心的记录。岳飞既然有《满江红》中体现的思想,又有作诗填词的本事,为什么不能填词抒怀呢?第二,关于《满江红》词中“踏破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所指问题,他认为“贺兰山阙”是泛指而不是实指,与词中的“胡虏肉”、“匈奴血”是指女真,而不是实指匈奴一样,即指广义的敌人。
      第三,如果《满江红》一词的作者是王越,那为什么要嫁名于岳飞,而不夸耀自己的战功呢?他写的“踏破贺兰山阙”是实写,那么词中的“靖康耻,犹未雪”句是可以泛写的吗?如果是“反映明人的地理形势和时代意识”,那么,这样的亡国事件是影射明朝的什么事体呢?如果撇开《满江红》一词反映的整体思想,而纠缠在“贺兰山阙”的地理位置上,似是难以令人信服的。
         李安则针对孙述宇的文章提出了不同意见。他认为从史实和词的内容对照看,“三十功名尘与土”,可知是在岳飞30岁或30岁前后有感而作。岳飞30岁时,正掌朝廷方面大权(公元1133年),“因责任重大,身被殊荣,感动深切,乃作成此壮怀述志的《满江红》词”;而岳飞20多岁从军、30多岁时从九江奉旨入朝,“计其行程,足逾八千里”。
      与词中“八千里路云和月”之句同。岳飞30岁置司江州时“适逢秋季,当地多雨,故在词中有‘潇潇雨歇’之句”。因此,《满江红》是岳飞“表达其本人真实感受于公元1133年秋季9月下旬作于九江”。他还就《满江红》与《小重山》两词的格调问题作了探讨,认为两词作于不同的时间,格调自然不同,不能以此非议作者。
         综上所说,《满江红》词到底是不是岳飞作的?论争双方都持之有据,很难统一。这场争论还可能继续深入下去。不过,争论的双方都比较一致地肯定这首词的思想价值和历史作用。 资料三、 岳飞《满江红•写怀》(怒发冲冠)绝非明人所伪托 陈 非 [摘 要] 引据《明史》及八十年代的发现,结合当时的历史环境论定:余嘉锡智者千虑而为所见局限,夏承焘忽视磁州贺兰山对岳飞有特殊意义,提出伪托说而得到附和,并派生出相传说而一起流行,与真作说互不相下。
      而元明杂剧传奇一致歌颂岳飞,《精忠录》和三块《满江红》词碑相继问世,且1983年发现岳飞1133年秋即有《与祝允哲述怀》,证实现行的《写怀》是岳飞1140年秋由《述怀》改定的。孙述宇既看不见两种风格兼擅的作家在文学史上并不少见的事实,也不顾及受客观现实制约、内容决定写法的文学创作规律,以它与其《小重山》“格调差得太远”,而认定“什九不是岳飞作的”;徐著新以王越在贺兰山有战功,且能诗文推知为其伪托:两者都根本不能成立。
      《满江红•写怀》只能是岳飞的作品。 详细请见 资料四、 词学研究者包括胡适、夏承焘等大家都曾怀疑《满江红·写怀》不是岳飞的作品,主要理由为词中写道“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岳飞抗金在东,而“贺兰山”在宁夏(古时的西夏),一东一西,相去几千里,故称《满江红·写怀》不是岳飞所作,甚至认为是明代在西夏打败鞑靼人的王越及其幕僚的伪作。
      为此,黄拔荆教授翻阅无数资料,最终发现河北省磁县有座贺兰山,宋时的磁县是兵家必争之地,是岳武穆当年练兵之所,岳飞预计贺兰山一带是与金兵决战的要地。因此,岳飞写下《满江红·写怀》,抒发抗金杀敌的壮志,陈述自己的战略设想“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是无可厚非的。
      其次又根据有关资料证实,在浙西江山县收集到一部《须江郎峰祝氏族谱》卷十四之《诗词歌赋》集中有一首岳飞于绍兴三年(公元1133年)赠主战派大制参祝允哲的《满江红》词及祝允哲的和词(须江是江山的古名),郎峰祝氏是唐宋望族,祝允哲曾任大制参,提督荆襄军务,曾上疏高宗,愿以全家70多口乞保岳飞,由此证实他们关系非同一般,所以岳飞才会作词与他述怀,明代广为流传的《满江红·写怀》是岳飞后期按旧作改定,若非岳飞这样人是写不出这样气贯长虹、壮怀激烈的词章的! 。
      
    2006-07-09 06:31:23
  • 谁写的其实和咱们无关只有大人物才能在是非真伪的辩论里讨生活。老百姓也只有敲边鼓看热闹的分。 把贺兰山搬到磁县固然不错可是和匈奴又挨不上了。即便南匈奴也没有大批到过磁县。
    2006-07-09 13:14:19
  • 我明白你的意思,你是说有人借岳飞的名义写. 不对.只是由于政治高压的社会环境,作品被埋没或者换了名字,其实是他写的.
    2006-07-09 11:51:16
  • 以上所引网摘,无需赘叙。于此仅发表自己的几点看法: 1,《?M江紅·怒?衝冠》这首词久已认定为岳飞所作,并广为流传,这是不争事实。有人拿此辨伪,实则并无确凿根据。不外乎“曲学多辩”、哗众取宠而已。 2,“怀疑并非岳飞,而是明人所作”,则清楚表明清代以后方有此论。那么,清朝以降,距宋更远,岂不更易捕风捉影? 3,余嘉锡《四库提要辩证》病于繁征索引,稂莠并存,时而误导自己得出错论。其书远不如《世说新语·笺疏》精当。笔者曾著文指出《四库提要辩证》的瑕疵,《文史》予以首肯。 4,岳飞非徒一武夫,“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其思想直逼《孙子兵法》,故宗泽称其“古良将不能过”,盖诚心拜服之赞语也。 5,吴师道《战国策·序》:“事莫大于存古,学莫善于阙疑。”信哉是言!而当今之世,唯名利二字所驱使,故意夸大所疑,少求真务实精神,可悲也哉!
    2006-07-09 10:12:23
  • 在头几年,的确有很多人怀疑这首词不是岳飞写的。分歧最大的就是其中的一个地名“贺兰山”。很多人以为系宁夏境内,然而岳飞当年征战并未到过宁夏。根据 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的考证,其实这首词中的贺兰山应为河北省磁县境内之贺兰山。河北磁县贺兰山与岳飞及其军事生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那里当南北官道要冲,为兵家必争之地,是宋金交兵的战场,岳飞在这里征战了6年。最后证实《 满江红》这首词的确为岳飞所著。
    2006-07-09 09:21:52
  •   1,据余嘉锡等学者考证,《满江红》非岳飞所作。 一、岳飞的儿子岳霖和孙子岳珂不遗余力收集岳飞的诗文,最后由岳珂编辑成 《金陀粹编》,却没有搜集到《满江红》。《满江红》从不见宋、元人的著述,直到明朝中叶后期的弘治十五年(1502年)才突然出现,始见于浙江提学副使赵宽书写的《满江红》词碑,又不说明它的出处和发现经过,来历不明,甚为可疑。
      梁启超古书辨伪十二条公例的第一条说 “其书前代从未著录,或绝无人征引而忽然出现者,十有九皆伪。” 二、岳飞是南宋初抗金英雄,他曾对部下说:“直抵黄龙府,与诸君痛饮耳。”黄龙府在东北的吉林省农安县西南。可《满江红》中却说:“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
      ”贺兰山在西北, 当时属于西夏国,并不属于金国。这明显与岳飞直捣黄龙府的伐金方向相乖悖,岳飞身为历史著名的将领,绝不至于毫无地理知识,竟把进军目标搞错了。 据夏承焘考证:《满江红》词的作者是明朝的王越。因为这首词刻在杭州岳庙中的时候正是明朝打败鞑靼五、六年之后,而这次战争的指挥者是王越,王越是进士及第,能作诗填词,颇富文采。
      也只有明朝王越统兵打仗之时,才有争夺贺兰山之事。所以《满江红》的作者最大的可能是王越。夏承焘指出:《满江红》这首词是王越激于爱国热情而托名岳飞之作,在历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不能与一般的伪诗文等量齐观。孙述宇说得好:“即使不是岳飞所作,《满江红》也仍值得流传下去。
      ”而其所以托名岳飞,正显得岳飞声名之隆,欲使词以人传也。 2,争论的焦点集中于"踏破贺兰山阕" 因为金人活动范围不在贺兰山,所以有人质疑。 但后来考古挖掘出土一块石碑。人们发现:贺兰山有2座!!!!!! 在宋代,有一座贺兰山是位于金人活动范围内。
      (具体位置记不到了) 所以,最终结论:满江红是岳飞所作!!!!! *****余以为,如此气壮山河之词必为亲身经历者所作,即使是赝品,吾宁信其真! 。
    2006-07-09 08:57:51
  • 阁下抱持客观、探索、思考态度看待历史遗留下来的问题,值得支持.在下同意! 岳飞民族英雄人格是不容置疑的,但?下质疑的并不是岳飞這位賢?? 在下想;尊崇圣贤与从历史残堆中探索真相,不但是对前人的积极尊重,也是对文学的认真态度. 在下等待有关学界研究结果,现在只有等待……
    2006-07-09 05:47:10
  • 应该是岳飞
    2006-07-08 22:52:11
  • 是岳飞。 除了岳飞,你能说出是谁吗?
    2006-07-08 22:40:20
  •   【作者】岳飞 怒发冲冠,凭阑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岳飞的诗词,虽留传极少,但这首满江红英勇而悲壮,深为人们所喜爱,它真实、充分地反映了岳飞精忠报国、一腔热血的英雄气概。这首的上片,“怒发冲冠,……空悲切”。意思说,我满腔热血,报国之情,再也压不住了,感到怒发冲冠,在庭院的栏杆边,望着潇潇秋雨下到停止。
      抬头远望,又对天长啸,急切盼望实现自己的志愿。三十多岁的人了,功名还未立,但是我也不在乎,功名好比尘土一样,都是不足所求的。我渴望的是什么东西呢?渴望是八千里路的征战,我要不停的去战斗,只要这征途上的白云和明月作伴侣。不能等了,让少年头轻易地变白了,到那时只空有悲愤。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急于立功报国的宏愿。 下片,“靖康耻,……朝天阙。”靖康二年的国耻还没有洗雪,臣子的恨什么时候才能够消除呢?我要驾乘着战车踏破敌人的巢穴,肚子饿了,我要吃敌人的肉;口渴了;我要喝敌人的血。我有雄心壮志,我相信笑谈之间就可以做到这些。
      等待收复了山河的时候,再向朝庭皇帝报功吧! 这一段表现了岳飞对“还我河山”的决心和信心。 这首词,代表了岳飞“精忠报国”的英雄之志,表现出一种浩然正气、英雄气质,表现了报国立功的信心和乐观主义精神。“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侍从头、收拾旧山河”。
      把收复山河的宏愿,把艰苦的征战,以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表现出来,读了这首词,使人体会,只有胸怀大志,思想高尚的人,才能写出感人的词句。在岳飞的这首词中,词里句中无不透出雄壮之气,充分表现作者忧国报国的壮志胸怀。 从“怒发冲冠”到“仰天长啸”,先是写在家里庭院中的情况,他凭观栏雨,按说这是一种很惬意的生活,可是却按不住心头之恨而怒发冲冠。
      一句“仰天长啸”,道出了精忠报国的急切心情。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说明了岳飞高尚的人生观,两句话把作者的爱与恨,追求与厌恶,说得清清楚楚。岳飞在这里非常巧妙地运用了“尘与土”;“云和月”。表白了自己的观点,既形象又很有诗意。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这两句话很好理解,可作用很大,接着上面表达出的壮烈胸怀,急切期望早日为国家收复山河,不能等待了!到了白了少年头,那悲伤都来不及了。它有力地结束词的上片所表达的作者心情。 下片一开始就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把全诗的中心突出来,为什么急切地期望,胸怀壮志,就因为靖康之耻,几句话很抽象,但是守渡得很好,又把“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具体化了。
       从“驾长车”到“笑谈渴饮匈奴血”都以夸张的手法表达了对凶残敌人的愤恨之情,同时表现了英勇的信心和无畏的乐观精神。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以此收尾,既表达要胜利的信心,也说了对朝庭和皇帝的忠诚。岳飞在这里不直接说凯旋、胜利等,而用了“收拾旧山河”,显得有诗意又形象。
       【赏析二】 岳飞此词,激励着中华民族的爱国心。抗战期间这首词曲以其低沉但却雄壮的歌音,感染了中华儿女。前四字,即司马迁写蔺相如“怒发上冲冠”的妙用,表明这是不共戴天的深仇大恨。此仇此恨,因何愈思愈不可忍?正缘独上高楼,自倚阑干,纵目乾坤,俯仰六合,不禁热血满怀沸腾激昂。
      ——而此时秋霖乍止,风澄烟净,光景自佳,翻助郁闷之怀,于是仰天长啸,以抒此万斛英雄壮志。着“潇潇雨歇”四字,笔锋微顿,方见气度渊静。 开头凌云壮志,气盖山河,写来气势磅礴。再接下去,作者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十四个字,出乎意料,令人叫绝,此十四字,如见将军抚膺自理半生壮志,九曲刚肠,英雄正是多情人物。
      功名是我所期,岂与尘土同埋;驰驱何足言苦,堪随云月共赏。(此功名即勋业义,因音律而用,宋词屡见。)试看此是何等胸襟,何等识见! 过片前后,一片壮怀,喷薄倾吐:靖康之耻,指徽钦两帝被掳,犹不得还;故下言臣子抱恨无穷,此是古代君臣观念。此恨何时得解?功名已委于尘土,三十已去,至此,将军自将上片歇拍处“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之勉语,说与人体会。
      雄壮之笔,字字掷地有声! 以下出奇语,现壮怀,英雄忠愤气慨,凛凛犹若神明。金兵入据中原,亦可能败退“匈奴”实不足灭,踏破“贺兰”直捣黄龙并非夸大其辞。“饥餐”、“渴饮”一联合掌;然只有如此才足以畅其情、尽其势。未至有复沓之感者,以其中有真气在。
       有论者设:贺兰山在西北,与东北之黄龙府,遥距千里,有何交涉?那克敌制胜的抗金名臣老赵鼎,他作《花心动》词,就说:“西北?偾刮疵穑蛳绻兀我N庠健保荒侵乙蹇犊木春恼旁?郑鳌逗匦吕伞反剩菜担骸耙堵ダ既呓#藕夼镁捎铩保≌舛际悄纤纬跗诘陌首鳎撬档浇鸨保谩拔鞅薄薄ⅰ奥ダ肌保ê褐饔蜊飞乒到樽蛹普堵ダ纪酰涑觥逗菏椤の饔虼罚杉婪捎谩昂乩忌健焙汀靶倥保俏蘅煞且椤? “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满腔忠愤,丹心碧血,倾出肺腑。
      用文学家眼光视之结束全篇,神气十足,无复豪发遗憾,令人神旺,叫人起舞。然而岳飞头未及白,金兵自陷困境,由于奸计,宋皇朝自弃战败。“莫须有”千古奇冤,闻者发指,岂可指望他率军协同中原父老齐来朝拜天阙哉?悲夫。词不以文字论长短,若以文字论,亦当击赏其笔力之沉厚,脉络之条鬯,情趣之深婉,皆不同凡响,倚声而歌,乃振兴中华之必修音乐艺术课也。
       。
    2006-07-08 22:36:33
  • 很赞哦!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