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什么是冬至请告诉我冬至的来源,有关冬至的神话故事,有关冬至的一切

2005-09-23 13:48:29B***
请告诉我冬至的来源,有关冬至的神话故事,有关冬至的一切都告诉我,资料越多越好,决不亏待什么是冬至请告诉我冬至的来源,有关冬至的神话故事,有关冬至的一切都告诉我,资料越多越好,决不亏待: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

最佳回答

  •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
      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
      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
      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
    2005-09-23 17:03:25
  • 不知道
    2005-09-29 21:35:30
  • 太全了,用不着我回答了,只说一句,包饺子吃
    2005-09-29 16:16:00
  • 我是来学习的
    2005-09-27 16:06:30
  • 冬至,于我们来说,是一个“小过年”
    2005-09-26 17:37:35
  •   冬至的来历就不说了,上面有好多回答了。 不过我愿意告诉你我们这儿(江苏苏州)的风俗: 每年的冬至夜,大家必定要聚在一起吃晚饭,菜有什么讲究不太清楚(光顾着吃了),但是桂花冬酿酒是不可少的。 桂花冬酿酒我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这儿的特产,但是就好象苏式肉月饼一样,以前大学时,外地来的同学(也是江苏的)都没见过没听说过,所以姑且算是一种特产吧。
      但是这也是一种时令性非常强的酒,冬至那几天,满街都有卖的,一过冬至,买的卖的都不见了踪迹。 这种酒色泽清黄,飘着些桂花。口味还不错,有些儿甜。这些年我老感觉味道变化了,和小时候尝过的仿佛不大一样,那时候似乎要苦一些。不管怎么样,我想这酒大概不大能入关东大汉的口,想着铜琵琶配冬酿酒,那可太对不住苏学士了。
       吃汤圆倒好象没这种规矩,元宵早上要吃汤圆,中秋早上要吃糖水芋艿,立夏早上要吃咸鸭蛋。。。。。。想不起冬至早上有没有说法。 我们很看重冬至,历来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事实上,在苏州,冬至夜的重要性仅次于大年夜,在这一天,"有钱的吃一夜,没钱的冻一夜",因此晚饭总是很丰盛的。
       自然不会忘记祭祀祖宗,但是通常只是烧些纸点些香罢了,不用象大年夜那么郑重其事。 天已经凉了,今年的冬至也不远了。
    2005-09-25 19:57:24
  • 冬至就是每年的12月22日,也是太阳一年中离地球最近的日子。它与本人有更密切的关系。那天是我的生日。
    2005-09-24 17:34:35
  •      刚过秋分,就问冬至。   冬至是全家团聚庆丰年的节日,在农历里,冬至是一年中排在最后的一个传统节日。这天家家户户吃“汤圆”,象征家庭的和谐与团圆。   古代中国天文学家根据气候的变化规律,把一年分为二十四节气,每两个星期定一个节气,冬至就是其中的一个。
      这一天,距离农历新年还有六个星期,也就是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冬至”的意思就是“冬季到了极点”,这个“极点”指的不是气温,而是地球与太阳的关系,这一天,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冬至线〕,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冬至”原是农民农忙之后庆丰收的节日。 周代把元旦定在冬至日,汉武帝重修历法,改元旦在正月初一,自此历代相沿未改。由于元旦曾定在冬至日,因此,历代皇帝仍把这一天当作元旦一般大事庆祝一番,也因为这个缘故,今天许多华人还有过冬至增添一岁的观念。
         在中国北方有冬至吃饺子的习俗,而北京则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但吃饺子却在北方极为普遍。传说汉朝的医圣张仲景体念家乡乡民在寒冬中工作的辛苦,在冬至那天利用羊肉等祛寒的药材包在面皮中,作成耳朵的样子,给乡民们治病补身,这个药方的名字叫作“祛寒娇耳汤”,娇耳就是饺儿。
         中国南方则有吃汤圆的习俗。“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这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象征家庭和谐、吉祥。在新加坡,一般华人家庭都有过冬至吃汤圆的习俗。每逢节日前夕,菜市场小贩就开始售卖糯米稞,人们买回糯米稞之后,喜欢制成粉红及白色两种大小如小圆球一般的”汤圆“,以示吉利。
         在六朝古都的南京,冬至要吃小葱烧豆腐,相传这一习俗是从明代的刘基流传下来的。明太祖定都南京后,命刘基负责营造皇城,因刘基不愿与贪官同流合污,便遭到众贪官的联名诬告,说他贪污银两。朱元璋大怒,即命刘基将账本呈上备查。刘基便于冬至这天,左手提账本,右手提一瓦罐上殿见君。
      朱元璋好奇地揭开瓦罐,见是满罐的小葱烧豆腐;再抬头看刘基时,见他神色庄重,一身正气,才知自己错怪了忠良。于是便自我解嘲道:“小葱烧豆腐,一清二白。打这以后每逢冬至,南京家家户户便吃小葱烧豆腐了。   献给所有喜欢冬至的朋友! 。
    2005-09-24 06:49:04
  •   冬至又称"冬节",时间在阳历十二月二十二日或二十三日。依照我国传统的历法,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气,一年又分为十二节和十二气,合称为二十四节气,而冬至就是二十四个节气中的一个。因为它的日子并没有固定,所以和清明一样,被称为"活节"。 在冬至这一天,对于位于北半球的我们,这时太阳刚好直射在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上,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长。
      冬至过后,太阳又慢慢地向北回归线转移,北半球的白昼又慢慢加长,而夜晚渐渐缩短,正因为如此,冬至便成为历法上重要的节气之一。更由于古人对于这种自然现象的变化规律有着深刻的认识,所以有"冬至一阳生"的说法,意思是说从冬至开始,阳气就要回升了。 在古代,冬节曾是一个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记载,又因为周历的正月是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元旦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才有的。
      汉代甚至在冬至前后,从皇帝到百官都停止办公,全部休假来庆贺这个日子呢! "冬至" 又称为"至节",因为它是"阴极之至"、是"阳气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节日。又由于冬至过后,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 "冬节大如年"的说法,意思是说冬至的礼俗和年节相差无几。
      另外,冬至又有如"亚岁"、"如正(新正)、""履长节"等的称呼,民间则多称为"冬节"。又由于富人都过着丰厚的冬至,而穷人则只能贫苦的过夜,于是又有"有者冬至夜,无者过一夜"、"富人吃一夜,穷人冻一夜"的俗谚。 民间又以冬至日到来之先后,及当天天气的好坏,推测往后的天气。
      俗语说:"冬至在月头,要冷在年兜(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无雪也没霜"(这是依据冬至日到来的早晚,推测寒流到台湾的早晚);俗语也说:"冬至黑,过年疏;冬至疏,过年黑"。(意思是:冬至这天如果没有太阳,那么过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过年就会下雨)。
       冬至,岁时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我国传统的仲冬佳节,亦称"冬节"、"交冬""贺冬"、"长至"、"亚岁"和"一阳节"、"消寒节"等等。这一天,太阳光直射地球上的南回归线,为北半球冬季的开始,乃一年之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日子。《史记·律书第三》云:"气始于冬至,周而复生。
      "故古人重视"冬至",并大事庆贺。 翻开历史文献:早在周朝,"冬至日"便有"天子率三公九卿迎岁"之盛典,先民们把"冬至"视为一年之岁首,在《周礼》中定下了"以冬至日,致天神人鬼"的祭祀仪式--冬至为年! 汉代,"冬至"被列为令节。文学家祭邕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四民月令》云:冬至"进酒肴,及渴贺君师耆老,如正旦。"--冬至大如年也! 唐宋时代,"冬至"与"岁首"并重,据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载:"十一月冬至,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农、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一如年节。"特别是祠部还放假七天以庆--冬至大如年也! 明清时代,冬至皆袭古俗,有"肥冬瘦年"之说,冬至日祭祠堂之风大盛。刘侗、于奕正合撰的《帝京景物略》有"百官贺冬毕,吉服三日,具红笺互拜,朱衣交于衢,一如元旦"的记载,潘荣陛《帝京岁时纪胜》也有"长至。
      。。。。。为国大典。。。。。。预日为冬夜,祀祖羹饭之外,以细肉馅包角儿(馄饨)奉献,谚所谓'冬至馄饨夏至面'之遗意也。"--也是冬至大如年! 鉴于历史沿革和民众"冬至大如年"的心理影响,辛亥革命后为顺应民心,曾一度将冬至日定为"冬节"。 "冬至大如年",人们还将冬至隔夜称为"冬至夜",过去的常武地区风俗家家例宴饮、并享祖先,还有吃汤圆、食印糕等习惯。
      家宴菜肴必备"胡葱煮(方言音"笃")豆腐",谚云:"若要富,冬至隔夜吃胡葱笃豆腐。"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前进,"冬至"的传统习俗正在不断变异和淡化。但是,人们以是日的晴雨来预测年内气候,十分灵验。因此,"干净冬至邋遢年"、"晴到冬至落到年"等谚语至今一直流传民间。
      另外,世代相传的"冬至大如年"观念也还深深地留在人们的脑海里。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 时,有位人头蛇身的女人叫女娲,看到天上有个窟窿,就用炼就的五彩石补天。她又用黄泥做人,一年到头不停地做。到了冬至那天,气候寒冷起来,黄土人的耳朵总被冻掉。她就在一个个黄土人的耳朵上都穿个小孔,用一条线通过,一头打个结扎住,一头塞进黄土人的嘴里,让黄土人咬住,这才保牢耳朵没被冻掉。
      以后就演变成冬至吃饺子的风俗。每年冬至节,人们就包耳朵形状的饺子,意思是让女娲做的黄土人咬住带线(馅)的耳朵,不致于冻。 东汉时候,南阳有个张仲景,是个名医。他医术很高,不管什么疑难病症,都能手到病除,人们称赞他是妙手回春的医圣。 张仲景在长沙做官,那年告老还乡,正是冬天,寒风刺骨,雪花飘飘。
      他走到白河岸边,看到那些为生活东奔西走的穷乡亲们,面黄肌瘦,衣不遮体,有好些人的耳朵都冻烂了,他心里很难受。 张仲景一到家,登门求医的人很多,他虽然很忙,可是心里总挂记着那些冻烂耳朵的穷乡亲。他叫他的弟子在南阳东关的一块空地上搭个棚子,盘上大锅,在冬至的那天开了张,给穷人舍药治冻伤。
      舍的药叫"祛寒娇耳汤"。做法是用羊肉、辣椒和一些祛寒药材放在锅里煮熬,等煮好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形的"娇耳"下锅。然后分给来讨药的人们,每人给一大碗汤,两只娇耳。人们吃下娇耳,喝了祛寒汤,只觉浑身发暖,两耳生热。 再说,张仲景在长沙做官的时候,经常为当地百姓治病,受到那里百姓的爱戴。
      他告老还乡后,长沙的百姓想念他,每年推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带着乡亲们的心意来看望他。那年,张仲景身患重病,长沙老人说:长沙有一穴好地,想叫他寿终时葬在长沙。南阳的人哪里肯依?两下里就为这事争吵起来了。张仲景说:"我吃过长沙水,不忘长沙父老情;我生于南阳地,不忘家乡养育恩。
      我死了,你们抬着我的棺材,向长沙方向走,灵绳在哪里断了,就把我葬在哪里算了。"众人一听,也不再争论了。 那年冬至那天,张仲景离开了人世。长沙来了许多人吊丧,并要把他的尸体运到长沙去。遵照他的遗嘱,南阳和长沙的人抬着棺材上路了,走到当年舍"祛寒娇耳汤"的地方,灵绳忽然断了。
      众百姓忙打墓,下棺,填坟。你一挑,我一担,川流不息,昼夜不停,把张仲景的坟垒得很大。又在张仲景的坟前修了一座庙,这就是现在的医圣祠。 张仲景是冬至这天寿终的,又是冬至这天开张舍"祛寒娇耳汤"的,为了纪念这一天,每年冬至家家户户都包饺子吃,并说冬至吃了饺子,耳朵就不会冻掉了。
       冬至民间有贴绘"九九消寒图"的习俗。消寒图是记载进九以后天气阴晴的。以卜来年丰欠。消寒图形式很多。一般是在纸上画成九栏,每栏绘成九枚铜钱,每钱代表一天,旁边标明日期,这样正好九九八十一天((如从头年的十二月二十二日起,则至来年的三月十二日止)。
      每天用毛笔根据"上画阴,下画晴,左风右雨雪当中"进行涂抹。有的文人雅士则画九枝素梅,每枝九朵,每朵代表一日,谓之"雅图"。亦如前法,分别阴晴雨雪,日染一朵,"瓣尽则春深矣!"故图旁标一联,曰:"试看图中梅黑黑;自然门外草青青。"有的图上标有《九九歌》,如果是从市上买来的,其图来自南省,则书:"一九至二九,相唤不出手;三九二十七,篱头吹筚篥(寒风刮在篱头像吹筚篥----一种竹制管乐器);四九三十六,夜眠如露宿;五九四十五,家家堆盐虎;六九五十四,口中咽暖气;七九六十三,行人把衣单;八九七十二,猫狗寻阴地;九九八十一,穷汉受罪毕;才要伸脚睡,蚊虫噶蚤出。
      仡"有的图是自制的,则书:"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阳坡看溜;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无凌丝;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此外,还有用双钩法写出九个字,每字九笔,每天描一笔,描完,九尽春来。形式虽雅,但无法表示阴晴雨雪。 古代帝王亲自参加的最重要的祭祀有三项:天地、社稷、宗庙。
      所谓坛庙,主要指的就是天坛、社稷坛、太庙;还有其他一些祭祀建筑。它们都各有自己的形制演变;今天所见,为明代制定。 最隆重的祭祀是祭天。皇帝例于每年冬至祭天;皇帝登位也例须祭告天地,表示“受命于天”。祭天起源很早,《周礼。大司乐》云:“冬至日祀天于地上之圜丘”;但是采取周制祭天,其实是很晚以后魏晋时的事。
       北京天坛建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与故宫同时修建,位于北京城的南端。明初都南京,实行天地合祭,建大祀殿,而不是露祭,这是不合于古制的。明迁都北京,仍建合祭大祀殿;但南京大祀殿为矩形平面,北京则为圆形。天坛面积约270平方米,分为内坛和外坛两部分,主要建筑物都在内坛。
      南有圜丘坛、皇穹宇,北有祈年殿、皇乾殿,由一座高2米半、宽28米、长360米的甬道,把这两组建筑连接起来。 大祀殿初为三重檐,上檐青色表示天,中檐黄色表示地,下檐绿色表示万物。嘉靖时,改大祀殿称祈谷坛,降为雩祭(求雨、求丰年)之所,另设圜丘为祭天之坛,形成今天所见的平面布置。
      在城北增设地坛,实行天地分祭。嘉靖时,并建朝日坛及夕月坛分别位于北京东郊和西郊。清乾隆时,改建天坛,加大圜丘尺寸,重新雕琢全部地面、台基、栏干石作;祈谷坛易名祈年殿,三重檐不同色改为一律青色。这一改使祈年殿获得纯净统一的色调,更为庄重鲜明。现存祈年殿是雷火焚毁后于光绪十六年(1890年)重建,殿高38米,是一座有鎏金宝顶的三重檐的圆形大殿。
      大殿的全部重量都依靠28根巨大的楠木柱支撑着。殿内地面正中,是一块圆形大理石,上面有天然的龙凤花纹,与殿顶中央的盘龙藻井遥遥相对。 皇穹宇原是放置皇天上帝牌位的地方,高19米多,直径15。6米。结构与祈年殿基本相同,是单檐蓝瓦,殿顶也有鎏金宝顶,殿下也有台基和汉白玉的栏杆。
      在皇穹宇的外面,有一道圆形磨砖对缝的围墙,门向南开,这就是回音壁。 圜丘是一座露天的三层圆形石坛,石坛每层周围都有汉白玉栏杆和栏板。坛面、台阶、栏杆所用石块全是九的倍数,据说,这是象征九重天 。 。
    2005-09-23 21:24:38
  •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
      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
      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
      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
      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
      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
      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
      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
    2005-09-23 19:51:57
  • 我知道冬至是杀人的日子
    2005-09-23 19:09:11
  • 谢谢 虽然俺也知道 有100分 不掺和了 留下各位的答题 珍藏了 谢谢诸位 !
    2005-09-23 19:02:30
  •    冬至,是山西民间在农历十一月的重要节日,俗称“冬”节。 殷周时期,规定冬至前一天为岁终之日。冬至节实质上相当于今天的春节。后来实施夏历。但冬至一直排在二十四个节气的首位,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称之为“亚岁”。从汉代以来,都要举行庆贺仪式,高峰时期朝廷休假三天,君不听政。
      民间歇市三天,欢度节日。其热闹程度不亚于过年。 现在的冬至节,仍然保留着许多历史的遗迹。从冬至之日起,即进入了数九寒天。民间保留有涂画“九九消寒图”的习俗,形式多种多样。 有画梅花一枝,素墨勾出九九八十一朵花。每天用红笔或黑笔涂染一朵花瓣,花瓣尽而九九出,称为九九消寒图。
       有的是横十画、坚十画,制成一个九九八十一格的方块图表。每天涂抹一格、九尽格满,称为九九消寒表。 有画几个中空的格子,选好几个字,每字必须是几划。每日写一笔,最后成为一句话,如“亭前屋后看劲柏峰骨”等语,称为九九消寒句。 最雅致的是作九体对联。
      每联九字,每字九画,每天在上下联各填一笔,如上联写有“春泉垂春柳春染春美”;下联对以“秋院挂秋柿秋送秋香”,称为九九消寒迎春联。 各家具体采用什么形式,往往根据主人的爱好和文化素质而定。民间还留有九九消寒图民谚:“下点天阴上点晴,左风右雾雪中心。
      图中点得墨黑黑,门外已是草茵茵。” 冬至节,民间习惯赠鞋,其源甚古。《中华古今注》说:“汉有绣鸳鸯履,昭帝令冬至日上舅姑。”曹植《冬至献袜履表》亦有“亚岁迎样,履长纳庆”的句子。后来,赠鞋于舅姑的习俗,逐渐变成了舅姑赠鞋帽于甥侄了。
      主要体现在孩童身上。过去主要是手工刺绣。送给男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虎形、狗形、鞋上刺绣的也是猛兽。送给女孩子的礼物,帽子多做成凤形,鞋上刺绣多为花鸟。现在则多数是从集币购买,形式紧跟着时代的潮流。每逢节日,大人们总喜欢抱着小孩串门子,夸耀舅姑赠送的鞋帽。
       冬至节,晋北地区的男孩子习惯玩打岗游戏。各持一块手掌大的方形石片,一方立起,另一方按规定的成套动作,依次序掷击瞄打。打倒对方所立的岗时,继续往下进行。失败后即与对方交换掷打。先完成全部程序者为赢。女孩子们则习惯踢毽子,形式也是各种各样。
      人人们往往也要凑热闹参加玩耍。 冬至节,旧俗也要由学董牵头,宴请教书先生。先生要带领学生拜孔子牌位。然后由学董带领学生拜先生。山西民间有“冬至节教书的”的谚语,说的就是这种尊师风俗。至今民间仍有冬至节请教师吃饭的习俗。晋西北习惯用炖羊肉招待教师,其情盛浓。
       过去为人佣工扛活的,习惯在冬至节与东家结算工钱,准备回家。东家按传统要设宴招待伙计,并且相互商议下一年的事宜。今天,一些农村个体户企业,还保留此俗,在冬至节设宴共饮。 冬至节,全省大部分地区习惯吃饺子,传说冬至节吃了饺子不冻耳朵。
      山区传统是吃糕。晋南地区兴盛熬油菜根米汤喝。也有的地方是吃馄饨,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
    2005-09-23 16:28:16
  •   冬至就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一天!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冬至是华人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是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在12月23日),农历的日期则不一定。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
    2005-09-23 15:58:34
  • 给你一个网址,你自己进去看吧:
    2005-09-23 15:39:51
  • 人天正位!!! 周天最好时机!
    2005-09-23 15:38:42
  • 以上回答很精彩!
    2005-09-23 14:54:11
  •   冬至就是一年中白天最短的那一天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
      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
    2005-09-23 14:25:45
  •    冬至是按天文划分的节气,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太阳位于黄经270度,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我国南方大部分地区各地日出到日没有10小时左右。冬至以后,随着地球在绕日轨道上运行,阳光直射地带便逐渐北移,使北半球白天渐增长,夜晚逐渐缩短。
         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
      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
      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
      《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天文学上把冬至作为冬季的开始,这对于我国多数地区来说,显然偏迟。冬至期间,西北高原平均气温普遍在0℃以下,南方地区也只有6℃至8℃左右。不过,西北南低海拔河谷地区,即使在当地最冷的1月上旬,平均气温仍然在10℃以上,真可谓秋去春平,全年无冬。
       冬至过节源于汉代,盛于唐宋,相沿至今。《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祀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现在仍有一些地方在冬至这天过节庆贺。
         冬至传说之一   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
      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冬至传说之二   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
      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冬至传说之三   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
      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继续残害百姓。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经过数千年发展,形成了独特的节令食文化。诸如馄饨、饺子、汤圆、赤豆粥、黍米糕等都可作为年节食品。
      曾较为时兴的“冬至亚岁宴”的名目也很多,如吃冬至肉、献冬至盘、供冬至团、馄饨拜冬等。   较为普遍的有冬至吃馄饨的风俗。早在南宋时,临安人就在冬至吃馄饨,开始是为了祭祀祖先,后逐渐盛行开来,民间有“冬至馄饨夏至面”之说。馄饨发展至今,更成为名号繁多,制作各异,鲜香味美,遍布全国各地,深受人们喜爱的著名小吃。
      馄饨名号繁多,江浙等大多数地方称馄饨,而广东则称云吞,湖北称包面,江西称清汤,四川称抄手,新疆称曲曲等等。   吃汤圆也是冬至的传统习俗,在江南尤为盛行。“汤圆”是冬至必备的食品,是一种用糯米粉制成的圆形甜品,“圆”意味着“团圆”“圆满”,冬至吃汤圆又叫“冬至团”。
      民间有“吃了汤圆大一岁”之说。冬至团可以用来祭祖,也可用于互赠亲朋。旧时上海人最讲究吃汤团。古人有诗云:“家家捣米做汤圆,知是明朝冬至天。”   北方还有不少地方,在冬至这一天有吃狗肉和羊肉的习俗,因为冬至过后天气进入最冷的时期,中医认为羊肉狗肉都有壮阳补体有功效,民间至今有冬至有进补的习俗。
         在我国台湾还保存着冬至用九层糕祭祖的传统,用糯米粉捏成鸡、鸭、龟、猪、牛、羊等象征吉祥中意福禄寿的动物,然后用蒸笼分层蒸成,用以祭祖,以示不忘老祖宗。同姓同宗者于冬至或前后约定之早日,集到祖祠中照长幼之序,一一祭拜祖先,俗称“祭祖”。
      
      祭典之后,还会大摆宴席,招待前来祭祖的宗亲们。大家开怀畅饮,相互联络久别生疏的感情,称之为“食祖。”冬至节 祖先,在台湾一直世代相传,以示不忘自己的“根”。    -------------------------------------------------------------------------------- 。
    2005-09-23 14:23:23
  • 冬至   小朋友,你知道冬至是什么节日吗?人们怎么庆祝这个节日呢?   冬至是华人的一个传统节日,通常是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在12月23日),农历的日期则不一定。   冬至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人们穿上新衣、准备美味佳肴,一家大小一同庆祝节日。这一天,出远门的人都要回家拜祭祖先。   直到今天,冬至仍具有合家团圆以及怀念祖先的意义。一些家庭的成员会在当天一起搓汤圆,汤圆滚好了先祭祖先,然后一家人一同分享,象征团圆、圆满的意思。   不过,现代人越来越忙碌,一些人已忘了这个传统节日的存在。至于那些记得的人,有些则从百货市场买已搓好的汤圆,回家烹煮来吃。除此之外,人们平日也可以在甜品摊位买到加馅料的汤圆来吃,因此也就不那么重视冬至吃汤圆的习俗了。    然而,平日吃汤圆跟在冬至当天与家人一起吃汤圆,意义是不太一样的。小朋友,你觉得呢?
    2005-09-23 14:20:33
  •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一个传统节日,至今仍有不少地方有过冬至节的习俗。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冬至来了,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2日或者23日之间。   冬至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古人对冬至的说法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过后,各地气候都进入一个最寒冷的阶段,也就是人们常说的“进九”,我国民间有“冷在三九,热在三伏”的说法。
         现代天文科学测定,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阳光对北半球最倾斜,北半球白天最短,黑夜最长,这天之后,太阳又逐渐北移。   在我国古代对冬至很重视,冬至被当作一个较大节日,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而且有庆贺冬至的习俗。《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
      ”人们认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阳气回升,是一个节气循环的开始,也是一个吉日,应该庆贺。《晋书》上记载有“魏晋冬至日受万国及百僚称贺……其仪亚于正旦。”说明古代对冬至日的重视。   现在,一些地方还把冬至作为一个节日来过。北方地区有冬至宰羊,吃饺子、吃馄饨的习俗,南方地区在这一天则有吃冬至米团、冬至长线面的习惯。
      各个地区在冬至这一天还有祭天祭祖的习俗。 。
    2005-09-23 14:08:19
  •   11月7日(农历十月初三)立冬;12月22日(农历十一月十九)冬至。立冬的意思:立是建始;冬,终也,万物收藏。立冬后46天,“中藏之气,至此而极也”(《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至,不是“到”的意思,而是“至极”意,俗话说到头儿了。 古人有在立冬看气象、卜冷暖的说法,如“立冬晴,一冬凌(严寒意)”;“立冬阴(阴雨),一冬温(暖冬)”。
      从立冬起,“水始冰,地始冻”。而到了冬至,则阳生,即阳光直射位置向北部移动。老天津卫说:“冬至起,一天长一抄。”意为白天渐长。 在食俗方面,《天津卫志》和《天津县志》,对立冬没有说法;对冬至,则说是“食馄饨,绘消寒图”。而在民间,特别是河东水西“老天津卫”聚居地,立冬则有吃倭瓜饺子的风俗。
       立冬时,到市场买倭瓜,已很稀见。这种倭瓜是夏天买的,存在小屋里或窗台上,经过长时间糖化,做饺子馅,味道既同大白菜有异,也与夏天的倭瓜馅不同,还要蘸醋加烂蒜吃,才算别有一番滋味。 立冬为什么吃饺子?因我国以农立国,很重视二十四节气,“节”者,草木新的生长点也。
      秋收冬藏,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选择了“好吃不过饺子”。我读书不多,是从农耕社会风俗理解这一点的。同时,古代认为瓜代表结实,所以《礼记》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说法。 冬至,中国古有“冬至节”的风俗。冬至也叫“过小年”,百官向皇帝朝贺,民间互相拜贺、宴请。
      普通百姓则食馄饨,象征咬破混沌天地,迎来新生。天津人则吃“冬至面”,谓面条长长,祝白昼一天天长了。  中国的节气是农耕风俗的载体,历史过去了,留下的是文化。节令风俗实际是农俗文化(食俗也是其中之一)。在现代生活中虽然已无实际意义,但增添了生活情趣。
      美国有的节日,就以南瓜或玉米为祝贺内容,游行于现代化的纽约街头。  (附记:倭瓜,在辞书上异名很多,如窝瓜、番瓜、饭瓜;《现代汉语词典》“南瓜”条亦称北瓜。) 。
    2005-09-23 14:06:14
  • 很赞哦! (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