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谁来解释一下黑洞、白洞、虫洞等等的形成机理、物理化学特性、演变方?

2005-11-23 12:15:54假***
谁来解释一下黑洞、白洞、虫洞等等的形成机理、物理化学特性、演变方向?:2楼的报纸看多了吧 黑洞分为原始和新生两类,前者是在大爆炸后形成的,一般较小,后者是由中?

最佳回答

  • 2楼的报纸看多了吧 黑洞分为原始和新生两类,前者是在大爆炸后形成的,一般较小,后者是由中子星类的高密度星体或星系碰撞形成的,一般较大,银河系中心(银心)就是个巨型黑洞 白洞完全是理论上的,即黑洞在另一个平行宇宙的出口
    2005-11-24 21:45:20
  • 首先它们不是洞,而是一种物质,黑洞是一种密度很高的物质,所以它有很强的引力,一旦被吸引了就出不来了,光也不例外。 虫洞是很神秘的,就像瞬间转移一样,从一个地方瞬间进入了另一个地方。这些都很神秘的,科学家也没十分弄清楚。
    2005-11-24 10:09:10
  •   黑洞是一种密度很高的物质,白洞也是猜测,虫洞也是推测,还没有得到验证。 黑洞就象宇宙中的一个无底深渊,物质一旦掉进去,就再也逃不出来。根据我们熟悉的“矛盾”的观点,科学家们大胆地猜想到:宇宙中会不会也同时存在一种物质只出不进的“泉”呢?并给它取了个同黑洞相反的名字,叫“白洞”。
         科学家们猜想:白洞也有一个与黑洞类似的封闭的边界,但与黑洞不同的是,白洞内部的物质和各种辐射只能经边界向边界外部运动,而白洞外部的物质和辐射却不能进入其内部。形象地说,白洞好象一个不断向外喷射物质和能量的源泉,它向外界提供物质和能量,却不吸收外部的物质和能量。
         白洞到目前为止,还仅仅是科学家的猜想,还没有观察到任何能表明白洞可能存在的证据。在理论研究上也还没有重大突破。不过,最新的研究可能会得出一个令人兴奋的结论,即:“白洞”很可能就是“黑洞”本身!也就是说黑洞在这一端吸收物质,而在另一端则喷射物质,就像一个巨大的时空隧道。
         科学家们最近证明了黑洞其实有可能向外发射能量。而根据现代物理理论,能量和质量是可以互相转化的。这就从理论上预言了“黑洞、白洞一体化”的可能。   要彻底弄清楚黑洞和白洞的奥秘,现在还为时过早。但是,科学家们每前进一点,所取得的成绩都让人激动不已。
      我们相信,打开宇宙之谜大门的钥匙就藏在黑洞和白洞神秘的身后 60多年前,爱因斯坦提出了“虫洞”理论。那么,“虫洞”是什么呢?简单地说,“虫洞”是宇宙中的隧道,它能扭曲空间,可以让原本相隔亿万公里的地方近在咫尺。   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有科学家对“虫洞”作过研究,由于当时历史条件所限,一些物理学家认为,理论上也许可以使用“虫洞”,但“虫洞”的引力过大,会毁灭所有进入的东西,因此不可能用在宇宙航行上。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新的研究发现,“虫洞”的超强力场可以通过“负质量”来中和,达到稳定“虫洞”能量场的作用。科学家认为,相对于产生能量的“正物质”,“反物质”也拥有“负质量”,可以吸去周围所有能量。像“虫洞”一样,“负质量”也曾被认为只存在于理论之中。
      不过,目前世界上的许多实验室已经成功地证明了“负质量”能存在于现实世界,并且通过航天器在太空中捕捉到了微量的“负质量”。   据美国华盛顿大学物理系研究人员的计算,“负质量”可以用来控制“虫洞”。他们指出,“负质量”能扩大原本细小的“虫洞”,使它们足以让太空飞船穿过。
      他们的研究结果引起了各国航天部门的极大兴趣,许多国家已考虑拨款资助“虫洞”研究,希望“虫洞”能实际用在太空航行上。   宇航学家认为,“虫洞”的研究虽然刚刚起步,但是它潜在的回报,不容忽视。科学家认为,如果研究成功,人类可能需要重新估计自己在宇宙中的角色和位置。
      现在,人类被“困”在地球上,要航行到最近的一个星系,动辄需要数百年时间,是目前人类不可能办到的。但是,未来的太空航行如使用“虫洞”,那么一瞬间就能到达宇宙中遥远的地方。   据科学家观测,宇宙中充斥着数以百万计的“虫洞”,但很少有直径超过10万公里的,而这个宽度正是太空飞船安全航行的最低要求。
      “负质量”的发现为利用“虫洞”创造了新的契机,可以使用它去扩大和稳定细小的“虫洞”。   科学家指出,如果把“负质量”传送到“虫洞”中,把“虫洞”打开,并强化它的结构,使其稳定,就可以使太空飞船通过。 。
    2005-11-24 00:24:13
  • 首先它们不是洞,而是一种物质,黑洞是一种密度很高的物质,所以它有很强的引力,一旦被吸引了就出不来了,光也不例外。 虫洞是很神秘的,就像瞬间转移一样,从一个地方瞬间进入了另一个地方。这些都很神秘的,科学家也没十分弄清楚。
    2005-11-23 17:31:35
  • 很赞哦! (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