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请问上海那里有高价回收用完的打印机墨盒的~~~~我有一个打印机墨

2005-08-24 20:37:51哈***
我有一个打印机墨盒,是hp的C3909A~~~~ 请问上海那里有高价回收这个的!大概能卖多少钱? 谢谢~~~~~请问上海那里有高价回收用完的打印机墨盒的~~~~我有一个打印机墨盒,是hp的C3909A~~~~请问上海那里有高价回收这个的!大概能卖多少钱?谢谢~~~~~:徐?

最佳回答

  • 徐汇区太平洋电脑城外边就有收购的.价格可商量
    2005-08-27 16:11:00
  • 江西中路汉口路路口公车站处,四川中路广东路口附近都有收购的,多少钱就不清楚了
    2005-09-01 14:51:21
  • 想卖高价,除非碰上冤大头,否则,基本不可能。 去电脑城看一下,可能会有吧。
    2005-08-24 23:27:39
  • 大概20来块把
    2005-08-24 23:02:09
  • 很多办公楼前都有人回收,另外在易趣或淘宝网上卖打印耗材的卖家也有回收的。
    2005-08-24 22:36:14
  • 赞成 现在正规商店卖的都不一定是正宗的原装墨盒了 只能凭运气了 除非用的不能再充墨了
    2005-08-24 22:08:01
  • 为了省钱,我情愿购买用来罐装的打印机墨水,也不愿购买假冒的原装墨盒。因此,我也不会把用完的墨盒卖掉,否则我买来的新墨盒很可能就是假冒的。
    2005-08-24 21:13:28
  •   a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激增,就业压力不断显现。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3%,中央要求,2005年的就业率不得低于去年的同期水平,但即使达到这个目标,仍会有近85万高校应届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 在这个待业大军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出于各种原因继续留驻在高校周围,在食堂吃饭,到图书馆看书,在学校机房上网,有的还到课堂听课……利用学校资源?熏仍过着类似大学生的生活。
      这就是被称为“校漂族”的一个新生群体。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这个漂泊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群体还将继续扩大。 “漂”在省城各高校周围的许多应届或往届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仍然像在校生一样努力学习,很少参加其他活动,只为考研做准备。 某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李某家在农村,家里一年的收入才3000多元钱,生活很拮据。
      她说,大学期间,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好,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就因为这个,父母和老师都劝她考研。去年仅以几分之差与研究生失之交臂,自己感觉很可惜,虽然家里很困难,但是为了将来能有个好出路,还是想拼一下,再考一年。离校后,李某找了几位考研的同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忙着学习。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她们居住的条件非常简陋,4个人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除了两张上下铺的床和一张桌子外,没有其他的家具。小李说:“现在不挣钱,家里条件不好,还得花家里钱,除了经济上的压力,更大的是心理压力。真希望下次能考上,如果再考不上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对父母,怎样面对将来。
      ” 两年前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物理系的孟先生在一所私立学校教学,他本想边工作边考研,可是这不但影响教学,而且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不能集中精力复习,考了两年都没考上。所以,今年他辞了工作,下定决心要考取哈工大的研究生。孟先生在哈工大附近租了间房子,加入了“校漂族”的行列。
      他说:“这里学习氛围比较好,平时还可以和在校生一起听听专业课,对学习有很大帮助。(黑龙江晨报王洪亮 李晓艳 李艳) [编辑: 孙鹏]1 在“校漂族”中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时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便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漂泊。 某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刘某,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找工作,可至今仍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他说:“曾找到过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但工资太低了,一个月才600元钱,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了。”今年刚毕业,刘某就在哈理工大学附近租了间房子,过起了“校漂族”的生活。他现在每天9时起床,12时到学校食堂吃午饭,饭后到图书馆看书,晚饭后打场篮球,有时间到学校的机房上网,或到自习室去看书。
      他现在家教每月能收入几百元钱,由于在学校可以享受诸多免费和优惠的活动条件,生活尚可维持。他说他非常想找个稳定的工作,但是暂时只能这样的“漂”着。 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已经两年的陈某,如今却成了“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异校人”。他说他这两年来换了很多工作,总是不满意。
      说起选择“校漂族”的原因,他说:“在外面开销比较大,想想还是在学校比较节省,所以就搬到哈工大这里住了。”说话时,小陈的眼神有些落寞,他说,他不想在母校见到熟悉的老师和师弟师妹们,所以就选择了在异校漂泊。他告诉记者,他现在的生活很拮据,几个月来的房租都是女朋友在交,上网发过很多帖子求职,但少有回音。
      他说,即使这样他也不想委屈自己,坚持下去还是能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从某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的夏春海正在为创业积累资金和经验。虽然已经毕业一年了,目前在一家小企划公司作美术策划,但他现在仍穿梭在哈工大的校园,过着“校漂族”的生活。他说,他做过许多工作,觉得不好就换。
      他的理想是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划公司,目前虽然积累了几万块钱资金,但是要开公司还差很多。他说,每天下班还要去做家教,生活很累,但一想到自己的理想,就又来了劲头。他认为,在学校附近生活,不仅可以节省一部分开支,而且可以感受高校的文化艺术氛围。有时间还可以在这里听一些企划方面的课程,给自己充充电。
       有社会学专家认为,多数“校漂族”是无奈选择的结果,把“校漂”作为缓冲期,以从容规划自己的未来,不失为一种正确而明智的选择,从这个角度上讲,“校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校漂族”漂泊的生活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人生起点,这是它的积极意义。 也有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校漂族”虽然多是寄居在学校周围,但他们所依赖和主要利用的还是学校的资源:教室,操场,食堂等等。
      这样一来,学校的压力也就加大了,在扩招不断增加,学校资源已显匮乏的大背景下,“校漂族”无疑是一个负担。这样的示范效应如果被进一步扩大,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一行列,结果令人担忧。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是解决“校漂族”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社会才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与其毕业后“漂”在校园里,不妨到社会中磨练自己。(黑龙江晨报王洪亮 李晓艳 李艳) (来源:东北新闻网)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激增,就业压力不断显现。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3%,中央要求,2005年的就业率不得低于去年的同期水平,但即使达到这个目标,仍会有近85万高校应届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
       在这个待业大军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出于各种原因继续留驻在高校周围,在食堂吃饭,到图书馆看书,在学校机房上网,有的还到课堂听课……利用学校资源?熏仍过着类似大学生的生活。这就是被称为“校漂族”的一个新生群体。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这个漂泊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群体还将继续扩大。
       “漂”在省城各高校周围的许多应届或往届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仍然像在校生一样努力学习,很少参加其他活动,只为考研做准备。 某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李某家在农村,家里一年的收入才3000多元钱,生活很拮据。她说,大学期间,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好,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就因为这个,父母和老师都劝她考研。
      去年仅以几分之差与研究生失之交臂,自己感觉很可惜,虽然家里很困难,但是为了将来能有个好出路,还是想拼一下,再考一年。离校后,李某找了几位考研的同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忙着学习。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她们居住的条件非常简陋,4个人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除了两张上下铺的床和一张桌子外,没有其他的家具。
      小李说:“现在不挣钱,家里条件不好,还得花家里钱,除了经济上的压力,更大的是心理压力。真希望下次能考上,如果再考不上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对父母,怎样面对将来。” 两年前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物理系的孟先生在一所私立学校教学,他本想边工作边考研,可是这不但影响教学,而且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不能集中精力复习,考了两年都没考上。
      所以,今年他辞了工作,下定决心要考取哈工大的研究生。孟先生在哈工大附近租了间房子,加入了“校漂族”的行列。他说:“这里学习氛围比较好,平时还可以和在校生一起听听专业课,对学习有很大帮助。(黑龙江晨报王洪亮 李晓艳 李艳) [编辑: 孙鹏]1 在“校漂族”中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时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便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漂泊。
       某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刘某,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找工作,可至今仍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他说:“曾找到过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但工资太低了,一个月才600元钱,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了。”今年刚毕业,刘某就在哈理工大学附近租了间房子,过起了“校漂族”的生活。
      他现在每天9时起床,12时到学校食堂吃午饭,饭后到图书馆看书,晚饭后打场篮球,有时间到学校的机房上网,或到自习室去看书。他现在家教每月能收入几百元钱,由于在学校可以享受诸多免费和优惠的活动条件,生活尚可维持。他说他非常想找个稳定的工作,但是暂时只能这样的“漂”着。
       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已经两年的陈某,如今却成了“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异校人”。他说他这两年来换了很多工作,总是不满意。说起选择“校漂族”的原因,他说:“在外面开销比较大,想想还是在学校比较节省,所以就搬到哈工大这里住了。”说话时,小陈的眼神有些落寞,他说,他不想在母校见到熟悉的老师和师弟师妹们,所以就选择了在异校漂泊。
      他告诉记者,他现在的生活很拮据,几个月来的房租都是女朋友在交,上网发过很多帖子求职,但少有回音。他说,即使这样他也不想委屈自己,坚持下去还是能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从某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的夏春海正在为创业积累资金和经验。虽然已经毕业一年了,目前在一家小企划公司作美术策划,但他现在仍穿梭在哈工大的校园,过着“校漂族”的生活。
      他说,他做过许多工作,觉得不好就换。他的理想是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划公司,目前虽然积累了几万块钱资金,但是要开公司还差很多。他说,每天下班还要去做家教,生活很累,但一想到自己的理想,就又来了劲头。他认为,在学校附近生活,不仅可以节省一部分开支,而且可以感受高校的文化艺术氛围。
      有时间还可以在这里听一些企划方面的课程,给自己充充电。 有社会学专家认为,多数“校漂族”是无奈选择的结果,把“校漂”作为缓冲期,以从容规划自己的未来,不失为一种正确而明智的选择,从这个角度上讲,“校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校漂族”漂泊的生活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人生起点,这是它的积极意义。
       也有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校漂族”虽然多是寄居在学校周围,但他们所依赖和主要利用的还是学校的资源:教室,操场,食堂等等。这样一来,学校的压力也就加大了,在扩招不断增加,学校资源已显匮乏的大背景下,“校漂族”无疑是一个负担。这样的示范效应如果被进一步扩大,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一行列,结果令人担忧。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是解决“校漂族”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社会才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与其毕业后“漂”在校园里,不妨到社会中磨练自己。(黑龙江晨报王洪亮 李晓艳 李艳) (来源:东北新闻网) 近年来,我国高校毕业生逐年激增,就业压力不断显现。
      有关部门公布的数字显示,2004年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为73%,中央要求,2005年的就业率不得低于去年的同期水平,但即使达到这个目标,仍会有近85万高校应届毕业生暂时找不到工作。 在这个待业大军中,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出于各种原因继续留驻在高校周围,在食堂吃饭,到图书馆看书,在学校机房上网,有的还到课堂听课……利用学校资源?熏仍过着类似大学生的生活。
      这就是被称为“校漂族”的一个新生群体。随着高校的不断扩招,毕业生逐年增加,这个漂泊在学校与社会之间的群体还将继续扩大。 “漂”在省城各高校周围的许多应届或往届毕业生中,有一部分人仍然像在校生一样努力学习,很少参加其他活动,只为考研做准备。 某高校经济学专业本科毕业生李某家在农村,家里一年的收入才3000多元钱,生活很拮据。
      她说,大学期间,自己的学习成绩很好,每年都能拿到奖学金,就因为这个,父母和老师都劝她考研。去年仅以几分之差与研究生失之交臂,自己感觉很可惜,虽然家里很困难,但是为了将来能有个好出路,还是想拼一下,再考一年。离校后,李某找了几位考研的同学在学校附近租了间房子,每天除了吃饭、睡觉,几乎所有时间都在忙着学习。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她们居住的条件非常简陋,4个人挤在不足10平方米的小屋,除了两张上下铺的床和一张桌子外,没有其他的家具。小李说:“现在不挣钱,家里条件不好,还得花家里钱,除了经济上的压力,更大的是心理压力。真希望下次能考上,如果再考不上真的不知道怎么面对父母,怎样面对将来。
      ” 两年前毕业于黑龙江大学物理系的孟先生在一所私立学校教学,他本想边工作边考研,可是这不但影响教学,而且由于没有足够的时间,不能集中精力复习,考了两年都没考上。所以,今年他辞了工作,下定决心要考取哈工大的研究生。孟先生在哈工大附近租了间房子,加入了“校漂族”的行列。
      他说:“这里学习氛围比较好,平时还可以和在校生一起听听专业课,对学习有很大帮助。(黑龙江晨报王洪亮 李晓艳 李艳) [编辑: 孙鹏]1 在“校漂族”中还有这样一些人,他们一时找不到称心的工作,便在学校与社会之间漂泊。 某高校生物技术专业应届毕业生刘某,从去年12月份就开始找工作,可至今仍然没有找到满意的工作。
      他说:“曾找到过与所学专业不对口的工作,但工资太低了,一个月才600元钱,连基本的生活都维持不了。”今年刚毕业,刘某就在哈理工大学附近租了间房子,过起了“校漂族”的生活。他现在每天9时起床,12时到学校食堂吃午饭,饭后到图书馆看书,晚饭后打场篮球,有时间到学校的机房上网,或到自习室去看书。
      他现在家教每月能收入几百元钱,由于在学校可以享受诸多免费和优惠的活动条件,生活尚可维持。他说他非常想找个稳定的工作,但是暂时只能这样的“漂”着。 从哈尔滨师范大学毕业已经两年的陈某,如今却成了“漂”在哈尔滨工业大学的“异校人”。他说他这两年来换了很多工作,总是不满意。
      说起选择“校漂族”的原因,他说:“在外面开销比较大,想想还是在学校比较节省,所以就搬到哈工大这里住了。”说话时,小陈的眼神有些落寞,他说,他不想在母校见到熟悉的老师和师弟师妹们,所以就选择了在异校漂泊。他告诉记者,他现在的生活很拮据,几个月来的房租都是女朋友在交,上网发过很多帖子求职,但少有回音。
      他说,即使这样他也不想委屈自己,坚持下去还是能找到一份让自己满意的工作。 从某高校美术专业毕业的夏春海正在为创业积累资金和经验。虽然已经毕业一年了,目前在一家小企划公司作美术策划,但他现在仍穿梭在哈工大的校园,过着“校漂族”的生活。他说,他做过许多工作,觉得不好就换。
      他的理想是创办一家属于自己的企划公司,目前虽然积累了几万块钱资金,但是要开公司还差很多。他说,每天下班还要去做家教,生活很累,但一想到自己的理想,就又来了劲头。他认为,在学校附近生活,不仅可以节省一部分开支,而且可以感受高校的文化艺术氛围。有时间还可以在这里听一些企划方面的课程,给自己充充电。
       有社会学专家认为,多数“校漂族”是无奈选择的结果,把“校漂”作为缓冲期,以从容规划自己的未来,不失为一种正确而明智的选择,从这个角度上讲,“校漂”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校漂族”漂泊的生活是为了寻找更好的人生起点,这是它的积极意义。 也有一些教育专家认为,“校漂族”虽然多是寄居在学校周围,但他们所依赖和主要利用的还是学校的资源:教室,操场,食堂等等。
      这样一来,学校的压力也就加大了,在扩招不断增加,学校资源已显匮乏的大背景下,“校漂族”无疑是一个负担。这样的示范效应如果被进一步扩大,会导致更多的学生加入这一行列,结果令人担忧。 在记者采访的过程中,很多老师认为,转变就业观念,引导学生“先就业再择业”是解决“校漂族”问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社会才是一所最好的大学,与其毕业后“漂”在校园里,不妨到社会中磨练自己。(黑龙江晨报王洪亮 李晓艳 李艳) (来源:东北新闻网) 。
    2005-08-24 20:56:04
  • 很赞哦! (1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