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我要开学了,帮我写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

2007-08-22 11:54:47放***
我要开学了,帮我写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我要开学了,帮我写一篇三国演义读后感: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汗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

最佳回答

  •   三国演义读后感 《三国演义》是由明朝文学大家罗贯中根据当时所流行的话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绍东汗末年,群雄四起,争霸天下的野心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吴这三国交织而成,其中,以蜀汉为主体,所以,作者对蜀汉中的主角包括刘备、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人则是赞赏有加,对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则是以贬居多。
      《三国演义》是我读过的四大奇书之一(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说之一,所以在我国文学史上占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评价,其中,有许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顾茅庐、草船借箭、死孔明吓退活仲达等……,其中我最感兴趣的有: 一、「过五关斩六将」:当时关羽因为要保护二位嫂嫂及侄儿的情况下,不得已只好屈服于曹军之下,但关羽虽处在曹营下,却无时无刻地挂念的大哥,时时打听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关羽终于知道大哥现处在河北袁绍那里,他赶快提刀跨马护送着两位嫂嫂及随行的女眷们乘车,到了东岭关口,因偏将孔秀执意要请示曹丞相之后,此时,关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两半,消息传到洛阳 ,虽洛阳守将韩福和孟垣商量对策,但哪里是关羽的对手,两个人都被关羽所劈死,像这样,关羽一连闯过五个关口,杀了六员守将, 才渡过黄河,他虽然感到有些愧对曹操,但此时的他只想赶快和大哥碰面,杀了这么多人,也是没有办法的事; 二、「单骑救主」:此时,刘备虽然对刘表的召请,心里感到怀疑,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刘备便带着赵云,跨着坐骑,向襄阳出发,蔡瑁装得非常恭敬,到了第二天早上,荆襄九郡四十二州县的文武官吏,开始参加刘备代替了刘表主持的「丰年大宴」,赵云非常小心的跟在刘备身旁,于是,蔡瑁又设下计策,把赵云支开,等到酒过三巡之后,伊藉拿著酒杯,走近刘备席前,悄悄地向他说:「蔡瑁想要杀你,你赶快从西门逃走吧!」于是,刘备立即跨上坐骑向西门逃出去,但没想到走不到几里路,前面有一条又深又急的河,此时,刘备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这时,刘备嘴里喃喃地念道:「马儿,你要救我!」马儿好像是听懂他话似的,奋力蹿起来,使刘备脱离了险境。
       这两则故事使我受到了启发,(一)则是让我感受到关公的重意气,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两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两位嫂嫂的安全为重;(二)则是让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认为它是坏的而舍弃它,就像是马一样,即使它是会克主的,但刘备却不在意它,可能是刘备的仁心感动了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时,它没有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国演义,才感觉到中国文学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写作能力,罗贯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关羽的义、张飞的直、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让读者都与故事的情景融合为一体,随着故事剧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国演义》因为属于章回小说,故事具有连续性,让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会觉得枯燥乏味,故事编排得宜,紧张刺激,使人有一种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处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的乱世之中,《三国演义》当时是令一种体制的创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说的典范之一,所以,《三国演义》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书,每阅读一次,就感觉多了一次不同的体验,文学素养也提升了许多。
       。
    2007-08-22 13:43:17
  •   成 功 贵 有 恒 ——读《三国演义》有感于司马懿对抗诸葛亮之策略思想 成功是什么? 如何才能成功? 要翔实、系统地回答这两个问题,可能需要一部《成功学》。但古今中外,却有数不清的成功人士用自己活生生的经历证明了这样一个定律: 成功贵有恒! 曾听到一位民间哲人说过这样一句话:成功,就是简单的事情不断的重复做! 我国古代一位伟人又以:谋定之后,行以坚毅!作为他的座右铭。
       而一位著名企业的CEO也说过:……如果一个普通的仓库管理员十几、几十年如一日,从未出现过丢、漏、错、乱。我说他就是一个成功的仓管!…… 成功,又是如此的简单! 近来重读名著《三国演义》,到《上方谷司马受困 五丈原诸葛禳星》一章,不禁为诸葛亮而叹息、而扼腕、而仰天长叹:既生亮,何生懿!? 为什么呢? 因为魏军统帅司马懿看破了以诸葛亮为统帅的蜀军的软肋——粮草!用他的“一以贯之”的战略指导思想——蜀军粮草不足,只要坚守不出,待蜀军粮尽时大举进攻,就可取胜!用他的“恒”和“韧”拖垮了劳师远征、粮草不继的蜀军;拖死了呕心沥血、事必躬亲的诸葛亮。
      最终在对抗诸葛亮六出祁山、大举伐魏的战争中取得了胜利,获得了成功!进而为以后的政归司马氏、三国归晋(司马)奠定了权力的基础! 作为一个具备政治家的素质,有着深远战略眼光的军事统帅,司马懿在蜀魏战争的一开始,就针对蜀军劳师远征,粮草补给困难的弱点制定了“避敌锋芒,坚守不出,待其粮尽,再行反攻”的总策略,并坚定不移、自始至终地贯彻执行之。
       事实证明,这一战略是正确的、成功的。 诸葛亮一出祁山攻击曹魏,司马懿就一针见血地指出要占领街亭,绝蜀军的粮道。诸葛亮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在军事会议上指出“街亭虽小,干系甚重。倘街亭有失,吾大军皆休矣!” 不幸的是,由于言过其实的马谡丢了街亭,不但导致蜀军全线败退,还迫使诸葛亮演了一出“空城计”。
       诸葛亮二出祁山时,司马懿“因自陈仓运粮甚便,以郝昭守陈仓”。结果蜀军因久攻陈仓不下,无粮而退。 同样的,在诸葛亮四出和五出祁山时,由于“粮草问题”,蜀国方面的苟安、李严散布流言,招致蜀后主刘禅召回诸葛亮,使得两次精心准备的征伐都半途而废! 自蜀汉建兴三年诸葛亮一出祁山始,至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六出祁山、殒命五丈原止,司马懿用近十年的时间成就了莫大的功勋! 十年的光阴,戎马倥偬。
      司马懿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恒心和意志坚持、贯彻了一个非常简单、明确的战略指导思想。从未因执行过程中的屡遭挫折和败绩而动摇;也从未因手下强兵悍将的不理解和激烈反对而改变! 当然,为贯彻实施他的这一思想,司马懿也采用了多种的手段,并付出了相应的代价。
       在诸葛亮三出祁山时,司马懿因众将强烈要求出战而大败,竟然对众将破口大骂“汝等不知兵法,只凭血气之勇,强欲出战,致有此败!……”并以开杀戒、行军法相威胁。 诸葛亮六出祁山,司马懿上方谷侥幸逃脱之后即坚守不出。为此,他强压心中的屈辱之火,欣然接受诸葛亮差人送来的妇人之装,破了诸葛的激将之计;他玩弄权术,辗转请魏主曹睿降旨,以压制众将的反对意见。
       由此可见, 坚持就能成功! 有志者就能成功! 有恒者更能成功! 祝愿天下的有志者都能成功! 祝愿天下的有恒者都能成功!。
    2007-09-01 08:41:25
  •    电视剧《三国演义》即将逝去的时候,不经意间,我突然听到了姜维临终前的那声叹息,是那么的无奈那么的惆怅。那一刻,我的心中一凉,有如陷入了极地的冰窟,真的。这声的叹息,与其说是对后主昏庸的感怀,不如说对补天难遂的遗恨。我轻然合上双眸,眼帘仿佛出现了千年前的那一幕:   天地之间,没有朦胧月色的点缀,漆黑一片。
      萧瑟秋风无情的将枫叶扫下,又向军营卷去,时时能激起乌鸦的叫声。主帐中的烛火幽暗欲灭,整个五丈原上,除了凄凉什么都没有。   终于,主帐中的灯火熄去了,诸葛孔明带着遗憾永远的走了,他把他的梦想留给了姜维,那是一个多么令人感伤的梦啊。为了这个梦,曾经高卧隆中的书生毅然出山;为了这个梦,曾经安坐案牍的儒士坚然披甲;也为了这个梦,蜀汉残破的旗帜在祁山脚下六次闪现;同样还是为了这个梦,五丈原上从此将再无欢颜。
         苍天是那么的残酷,昨日还英姿飒爽的青年将军,一夜之间苍老了这么多,因为伯约知道,从今以后,他将肩负着孔明未竟的事业,继续追逐着那片微弱的光明,而这个未知的梦想竟是那么的沉重,压在他的心头,令他难以喘过气来。   他何尝能够忘记慈母遥寄的当归,他又何尝愿意忘记故土滋养的草木,但是他更不能忘记的是诸葛孔明临别前欲言又止的唇角,以及孤独无助的眼眸,他明白,那是孔明给自己的未完梦想。
      抉择即意味这放弃,当姜维忍泪选住一端而不得不舍弃另一端的同时,我分明看见了他心中的血正滴滴落下,滴答滴答,激起阵阵血红色的涟漪。   光复汉室,在别人看来这是一个多么可笑的痴人梦,于是就有了蒋琬费祎的层层阻挠,也有了后主阿斗的锦色诏书。但是在姜维看来,这是一个圣洁的信念,既是对“士为知己者死”的再次肯定,更是对心中自己理念的重新诠释。
      于是,就有了九伐中原(演义中说九次,历史上其实有十一次),就有了悲剧史诗,同样也就有了后人史家送给姜维的四个字:“穷兵黩武”。   我不知道他到底熬过了多少个难眠之夜,也不知道他究竟作出过多少个难断抉择,我知道的只有他先后北伐中原一十有一次,十一次四两对千斤的博奕,有多少人愿意并能够去坚持呢?我能感受到的只有一个唐吉珂德般的另类英雄在挑战着整个世俗,以及…挑战失败的无奈…   摧锋于正锐,挽澜于极危。
      这不正是姜维所期望的么?在某场战役中,他能且已经做到了这一点。狄道之间,沈岭之前,我们分明能看到他眼眸中的欣慰与憧憬,在他看来,圆梦的历程又少了一日,天际的光明又近了一步。然而,苦经了那么多次挫折后,他却又不得不接受另一个残酷的现实:天之痕是没有人能够抹平的。
      当我历经了风雨后发现,原来自己倾心付出一切只是为了守候一个没有结果的结局的时候,我不知道自己会有什么感受。   末路、黄昏、秋水。三个简简单单的词,排列组合在一起后,竟能让人亲眼看到那英雄末路的凄美画图。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穷兵黩武?财力的浪费?对经济的破坏?我们又该如何解读其中的功过得失呢?或者,这些都不是重要的,我唯一读懂的,是流星划天际般的永恒。
         终于,钟会的阴谋在还未来得及施展就立马被镇压了,而将筹码孤注一掷压在钟会身上的姜维自然也难免厄运,这位企图改写历史的末路英雄带着一种深深的惆怅无奈地走到了生命终点。盖棺却无定论,关于姜维的千秋功过争执了一代又一代,但是我想长眠地底的姜维却是不会去计较这么多的--因为他无悔,所以他无愧。
         掩卷而思,姜维的失败不只是一个个人的失败,也不仅仅是一个蜀国的失败,更可以解读成一种精神的失败。但是成王败寇,后人们不去悼念这种精神的失败,反倒弹冠相庆、漫意指责,这究竟又是谁的悲哀呢?或者,仅仅是时代的悲哀?   三国时代是一面镜子,演绎出的成败荣辱也仅仅是一个幻影,而相同的一幕幕仍在今天重演着。
      而千年后的今天,又有多少人愿意扮演姜维呢? (给点辛苦分吧)。
    2007-08-31 17:40:02
  • 很赞哦!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