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保险公司分红保险真为你理财吗?

2005-10-24 08:11:36水***
保险公司分红保险真为你理财吗?:日前,我作为VIP客户被某保险公司邀请,参加了该公司的家庭理财论坛。当然,该公司业务员是不清楚我的真实身份的。   在来公?

最佳回答

  •   日前,我作为VIP客户被某保险公司邀请,参加了该公司的家庭理财论坛。当然,该公司业务员是不清楚我的真实身份的。   在来公司前,业务员向我推荐过该公司正在销售的分红保险,说他可能讲的不清楚,想请我到公司来,参加个分红产品说明会,到时会有理财专家讲的更清楚。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这家庭理财论坛原来就是保险产品说明会,而且到场主讲的讲师还真敢开牙。   您一定想知道讲师是怎么讲的?我估计西装革履的讲师是拿我们到场的听众都当乡下人,当山村里刚到都市的老百姓了。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讲师所阐述的理财观点有有十多处很值得商榷,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他学艺不精,那就是他的良心要大打折扣了。
         问题一:这是一个“回报可观,风险极低”的投资。   分析: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市场告诉我们,回报率往往与风险系数是挂钩的,是不可能脱离的。市场的一般规律是有多少风险,就应有多少回报。风险极低的投资工具,其回报也相对是较低的,是不可能与可观对应的。
      分红保险往年的回报率也验证了我们的观点。   问题二:讲师提到基金是老百姓可直接参与的一种理财工具,但这两年基金甚至跌破面值,说明还是缺乏稳定性。   分析:这是一把双刃剑,基金跌破面值,老百姓不挣钱,你保险公司就能挣钱了吗?保险公司购买的大量基金不是也都面临同样的亏损局面吗?即使是机构也不例外。
         问题三:讲师提到一个比喻,主要是劝大家投资,大意是一块钱现在可以买一块口香糖,如果你舍不得买,那么一年后,有可能你的一块钱已经贬值了,已经买不起一块口香糖了。   分析:这实际上说的是通货膨胀,但是这个比喻令听众难以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这只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市场上大量同类产品的涌现,口香糖降价了,我的一元钱买了两块口香糖。再比如电脑,95年一台奔腾100的电脑要上万元,而现在一台配置极高的电脑也不过几千元。   问题四:讲师讲中国的股市和外国的股市都一样,如果是10个人炒股票,只有一个人挣钱,两个人打个平手,7个人赔本。
         分析:实际上,中国的股市和外国的股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之所以会造成10个人炒股票,只有一个人挣钱,两个人打个平手,7个人赔本的结果,完全在于中国的股市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而是一个投机市场。如果你不了解,有个电视剧叫《黑庄》,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根本利益,1933年美国的《证券法》就制订了集体诉讼原则,我们呢?   问题五:讲师说这个产品通货膨胀高一些,投资回报就高一些,通货膨胀低一些,投资回报就低一些。   分析:这就有问题了,到底是什么决定该产品的投资回报?照讲师这么讲,我只能理解是通货膨胀决定的。
      当然,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应该指出,一个真正的投资理财工具与通货膨胀的联系不是很紧密的。从某种角度讲,应该是投资回报率与通货膨胀成反比,假设每年投资的回报率是固定的,在15%左右,那么通货膨胀越高,实际投资回报率越低;反之通货膨胀越低,实际投资回报率越高。
      如果真是像讲师所讲,通货膨胀高一些,投资回报就高一些,通货膨胀低一些,投资回报就低一些,那这个所谓投资还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六:讲师讲该公司的股票在境外大受投资者追捧,国内老百姓买不到股票,但可以购买分红保险,一样参与分红。   分析: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和购买一家公司的产品完全是两个概念,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就我个人来说,我可能购买某公司的股票,但我绝不会购买该公司的产品;同时我现在使用着某公司的家电产品,但我却不曾购买该公司的股票。   从常理来说,公司是要盈利的,上市公司更要为购买其股票的股东盈利。利润从哪里来?当然从销售的产品中来。所以,二者不是一样参与分红的。
         问题七:讲师说该投资还提供“高额的保险保障”……   分析:通过看产品宣传单,我就不明白了。保险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只付出几十元、几百元,就可以获得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保障。而该产品我三年合计交费19000余元,发生保险事故只赔我20000元,比我实际交的保险费只多1000元,这能算高额保障吗?打死我也不同意。
      您说呢?   问题八:讲师提到预测的中等红利额,而且和银行储蓄等进行对比。   分析:新的04版《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即将于2004年6月15日开始实施,其中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保险广告或者业务宣传资料不得预测公司的盈利以及保单分红、利差返还等不确定的保单利益。
      保险机构不得利用广告宣传或者其他方式,对其保险条款内容、服务质量等做引人误解的宣传。为什么保监会要制订这条规定?说明预测盈利等是错误的,有误导客户的嫌疑。   而明知道这么做是错误的,却还要这么做,其用意不言自明。   问题九:讲师通过所谓的算术平均,告诉听众三年实际交费19万元,保障客户到80岁,保障期为63年,实际每年客户支出3000元左右,而实际每年得到的回报是8000多元,得出了此产品回报率极高的结论。
         分析:能这么算吗?这是严重的误导客户,在国外是严格禁止这么计算分红类投资类保险产品的。保险费是不能如此平均的,因为金钱有其时间价值,客户3年交费19万元,保障期63年,每年按3%单利计算,63年的利息即是359100元,本息合计549100元,再除以63年,平均每年的支出实际上是8715元。
      乖乖……竟然和保险公司预测给我们的回报差不多,由此可见,回报率高的结论是错误的。更何况我们还是按3%的单利计算的。 问题十:讲师说遗产税即将出笼,而且有可能起征点定在20万元,该产品可以用来避税。   分析:对于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关于遗产税的问题确实迫在眉睫。
      起征点是多少?分几个级别?都是他们非常关心的话题。据报道,很多富人早已将房产直接用孩子的名义购买,就是为了避免遗产税。   分红保险确实可以被用来避免交纳遗产税,但是却不是最好的办法。你想:假设我有100万资产,为了避免交纳遗产税,我把100万资金都变成了保险费,这100万就压在保险公司了,而换取的不过还是100万的资金,只不过起到免税的作用。
      但如果我把100万用在其他投资上呢?可能在我被保险人没有去世前,也已经挣了一个、两个100万了。   所以,分红保险不是最佳的解决遗产税问题的产品,最佳的产品乃是花费几百或几千元购买一个只保身故责任的高额保险,额度根据自己的资产价值应该交纳的遗产税额定,一旦身故,保险金可以用来解决应当支出的遗产税。
      这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而不是有多少资产就交纳多少保险费。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认识到,这场所谓的家庭理财论坛实际上不是想替客户理财,而是销售该公司的分红保险。其实保险公司销售分红保险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但是故意误导欺骗客户就不对了。
      也许客户可以一时被蒙蔽,但当客户警醒过来的时候,保险公司怎么办呢?   我奉劝保险公司的经营者,不要为了一时的业绩,砸了毁了保险公司金字招牌。当然,同时提醒消费者在参加各种各样的所谓理财论或说明会时,一定要保持理智,清醒,不要被现场的气氛所激发从众心理盲目购买(投资)。
       。
    2005-10-24 10:10:06
  •   日前,我作为VIP客户被某保险公司邀请,参加了该公司的家庭理财论坛。当然,该公司业务员是不清楚我的真实身份的。   在来公司前,业务员向我推荐过该公司正在销售的分红保险,说他可能讲的不清楚,想请我到公司来,参加个分红产品说明会,到时会有理财专家讲的更清楚。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这家庭理财论坛原来就是保险产品说明会,而且到场主讲的讲师还真敢开牙。   您一定想知道讲师是怎么讲的?我估计西装革履的讲师是拿我们到场的听众都当乡下人,当山村里刚到都市的老百姓了。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讲师所阐述的理财观点有有十多处很值得商榷,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他学艺不精,那就是他的良心要大打折扣了。
         问题一:这是一个“回报可观,风险极低”的投资。   分析: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市场告诉我们,回报率往往与风险系数是挂钩的,是不可能脱离的。市场的一般规律是有多少风险,就应有多少回报。风险极低的投资工具,其回报也相对是较低的,是不可能与可观对应的。
      分红保险往年的回报率也验证了我们的观点。   问题二:讲师提到基金是老百姓可直接参与的一种理财工具,但这两年基金甚至跌破面值,说明还是缺乏稳定性。   分析:这是一把双刃剑,基金跌破面值,老百姓不挣钱,你保险公司就能挣钱了吗?保险公司购买的大量基金不是也都面临同样的亏损局面吗?即使是机构也不例外。
         问题三:讲师提到一个比喻,主要是劝大家投资,大意是一块钱现在可以买一块口香糖,如果你舍不得买,那么一年后,有可能你的一块钱已经贬值了,已经买不起一块口香糖了。   分析:这实际上说的是通货膨胀,但是这个比喻令听众难以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这只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市场上大量同类产品的涌现,口香糖降价了,我的一元钱买了两块口香糖。再比如电脑,95年一台奔腾100的电脑要上万元,而现在一台配置极高的电脑也不过几千元。   问题四:讲师讲中国的股市和外国的股市都一样,如果是10个人炒股票,只有一个人挣钱,两个人打个平手,7个人赔本。
         分析:实际上,中国的股市和外国的股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之所以会造成10个人炒股票,只有一个人挣钱,两个人打个平手,7个人赔本的结果,完全在于中国的股市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而是一个投机市场。如果你不了解,有个电视剧叫《黑庄》,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根本利益,1933年美国的《证券法》就制订了集体诉讼原则,我们呢?   问题五:讲师说这个产品通货膨胀高一些,投资回报就高一些,通货膨胀低一些,投资回报就低一些。   分析:这就有问题了,到底是什么决定该产品的投资回报?照讲师这么讲,我只能理解是通货膨胀决定的。
      当然,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应该指出,一个真正的投资理财工具与通货膨胀的联系不是很紧密的。从某种角度讲,应该是投资回报率与通货膨胀成反比,假设每年投资的回报率是固定的,在15%左右,那么通货膨胀越高,实际投资回报率越低;反之通货膨胀越低,实际投资回报率越高。
      如果真是像讲师所讲,通货膨胀高一些,投资回报就高一些,通货膨胀低一些,投资回报就低一些,那这个所谓投资还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六:讲师讲该公司的股票在境外大受投资者追捧,国内老百姓买不到股票,但可以购买分红保险,一样参与分红。   分析: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和购买一家公司的产品完全是两个概念,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就我个人来说,我可能购买某公司的股票,但我绝不会购买该公司的产品;同时我现在使用着某公司的家电产品,但我却不曾购买该公司的股票。   从常理来说,公司是要盈利的,上市公司更要为购买其股票的股东盈利。利润从哪里来?当然从销售的产品中来。所以,二者不是一样参与分红的。
         问题七:讲师说该投资还提供“高额的保险保障”……   分析:通过看产品宣传单,我就不明白了。保险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只付出几十元、几百元,就可以获得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保障。而该产品我三年合计交费19000余元,发生保险事故只赔我20000元,比我实际交的保险费只多1000元,这能算高额保障吗?打死我也不同意。
      您说呢?   问题八:讲师提到预测的中等红利额,而且和银行储蓄等进行对比。   分析:新的04版《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即将于2004年6月15日开始实施,其中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保险广告或者业务宣传资料不得预测公司的盈利以及保单分红、利差返还等不确定的保单利益。
      保险机构不得利用广告宣传或者其他方式,对其保险条款内容、服务质量等做引人误解的宣传。为什么保监会要制订这条规定?说明预测盈利等是错误的,有误导客户的嫌疑。   而明知道这么做是错误的,却还要这么做,其用意不言自明。   问题九:讲师通过所谓的算术平均,告诉听众三年实际交费19万元,保障客户到80岁,保障期为63年,实际每年客户支出3000元左右,而实际每年得到的回报是8000多元,得出了此产品回报率极高的结论。
         分析:能这么算吗?这是严重的误导客户,在国外是严格禁止这么计算分红类投资类保险产品的。保险费是不能如此平均的,因为金钱有其时间价值,客户3年交费19万元,保障期63年,每年按3%单利计算,63年的利息即是359100元,本息合计549100元,再除以63年,平均每年的支出实际上是8715元。
      乖乖……竟然和保险公司预测给我们的回报差不多,由此可见,回报率高的结论是错误的。更何况我们还是按3%的单利计算的。 问题十:讲师说遗产税即将出笼,而且有可能起征点定在20万元,该产品可以用来避税。   分析:对于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关于遗产税的问题确实迫在眉睫。
      起征点是多少?分几个级别?都是他们非常关心的话题。据报道,很多富人早已将房产直接用孩子的名义购买,就是为了避免遗产税。   分红保险确实可以被用来避免交纳遗产税,但是却不是最好的办法。你想:假设我有100万资产,为了避免交纳遗产税,我把100万资金都变成了保险费,这100万就压在保险公司了,而换取的不过还是100万的资金,只不过起到免税的作用。
      但如果我把100万用在其他投资上呢?可能在我被保险人没有去世前,也已经挣了一个、两个100万了。   所以,分红保险不是最佳的解决遗产税问题的产品,最佳的产品乃是花费几百或几千元购买一个只保身故责任的高额保险,额度根据自己的资产价值应该交纳的遗产税额定,一旦身故,保险金可以用来解决应当支出的遗产税。
      这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而不是有多少资产就交纳多少保险费。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认识到,这场所谓的家庭理财论坛实际上不是想替客户理财,而是销售该公司的分红保险。其实保险公司销售分红保险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但是故意误导欺骗客户就不对了。
      
      也许客户可以一时被蒙蔽,但当客户警醒过来的时候,保险公司怎么办呢?   我奉劝保险公司的经营者,不要为了一时的业绩,砸了毁了保险公司金字招牌。当然,同时提醒消费者在参加各种各样的所谓理财论或说明会时,一定要保持理智,清醒,不要被现场的气氛所激发从众心理盲目购买(投资)。
    2005-10-24 11:24:56
  •   日前,我作为VIP客户被某保险公司邀请,参加了该公司的家庭理财论坛。当然,该公司业务员是不清楚我的真实身份的。   在来公司前,业务员向我推荐过该公司正在销售的分红保险,说他可能讲的不清楚,想请我到公司来,参加个分红产品说明会,到时会有理财专家讲的更清楚。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这家庭理财论坛原来就是保险产品说明会,而且到场主讲的讲师还真敢开牙。   您一定想知道讲师是怎么讲的?我估计西装革履的讲师是拿我们到场的听众都当乡下人,当山村里刚到都市的老百姓了。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讲师所阐述的理财观点有有十多处很值得商榷,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他学艺不精,那就是他的良心要大打折扣了。
         问题一:这是一个“回报可观,风险极低”的投资。   分析: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市场告诉我们,回报率往往与风险系数是挂钩的,是不可能脱离的。市场的一般规律是有多少风险,就应有多少回报。风险极低的投资工具,其回报也相对是较低的,是不可能与可观对应的。
      分红保险往年的回报率也验证了我们的观点。   问题二:讲师提到基金是老百姓可直接参与的一种理财工具,但这两年基金甚至跌破面值,说明还是缺乏稳定性。   分析:这是一把双刃剑,基金跌破面值,老百姓不挣钱,你保险公司就能挣钱了吗?保险公司购买的大量基金不是也都面临同样的亏损局面吗?即使是机构也不例外。
         问题三:讲师提到一个比喻,主要是劝大家投资,大意是一块钱现在可以买一块口香糖,如果你舍不得买,那么一年后,有可能你的一块钱已经贬值了,已经买不起一块口香糖了。   分析:这实际上说的是通货膨胀,但是这个比喻令听众难以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这只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市场上大量同类产品的涌现,口香糖降价了,我的一元钱买了两块口香糖。再比如电脑,95年一台奔腾100的电脑要上万元,而现在一台配置极高的电脑也不过几千元。   问题四:讲师讲中国的股市和外国的股市都一样,如果是10个人炒股票,只有一个人挣钱,两个人打个平手,7个人赔本。
         分析:实际上,中国的股市和外国的股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之所以会造成10个人炒股票,只有一个人挣钱,两个人打个平手,7个人赔本的结果,完全在于中国的股市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而是一个投机市场。如果你不了解,有个电视剧叫《黑庄》,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根本利益,1933年美国的《证券法》就制订了集体诉讼原则,我们呢?   问题五:讲师说这个产品通货膨胀高一些,投资回报就高一些,通货膨胀低一些,投资回报就低一些。   分析:这就有问题了,到底是什么决定该产品的投资回报?照讲师这么讲,我只能理解是通货膨胀决定的。
      当然,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应该指出,一个真正的投资理财工具与通货膨胀的联系不是很紧密的。从某种角度讲,应该是投资回报率与通货膨胀成反比,假设每年投资的回报率是固定的,在15%左右,那么通货膨胀越高,实际投资回报率越低;反之通货膨胀越低,实际投资回报率越高。
      如果真是像讲师所讲,通货膨胀高一些,投资回报就高一些,通货膨胀低一些,投资回报就低一些,那这个所谓投资还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六:讲师讲该公司的股票在境外大受投资者追捧,国内老百姓买不到股票,但可以购买分红保险,一样参与分红。   分析: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和购买一家公司的产品完全是两个概念,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就我个人来说,我可能购买某公司的股票,但我绝不会购买该公司的产品;同时我现在使用着某公司的家电产品,但我却不曾购买该公司的股票。   从常理来说,公司是要盈利的,上市公司更要为购买其股票的股东盈利。利润从哪里来?当然从销售的产品中来。所以,二者不是一样参与分红的。
       。
    2005-10-24 10:12:59
  •   应该指出,一个真正的投资理财工具与通货膨胀的联系不是很紧密的。从某种角度讲,应该是投资回报率与通货膨胀成反比,假设每年投资的回报率是固定的,在15%左右,那么通货膨胀越高,实际投资回报率越低;反之通货膨胀越低,实际投资回报率越高。如果真是像讲师所讲,通货膨胀高一些,投资回报就高一些,通货膨胀低一些,投资回报就低一些,那这个所谓投资还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六:讲师讲该公司的股票在境外大受投资者追捧,国内老百姓买不到股票,但可以购买分红保险,一样参与分红。
         分析: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和购买一家公司的产品完全是两个概念,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就我个人来说,我可能购买某公司的股票,但我绝不会购买该公司的产品;同时我现在使用着某公司的家电产品,但我却不曾购买该公司的股票。   从常理来说,公司是要盈利的,上市公司更要为购买其股票的股东盈利。
      利润从哪里来?当然从销售的产品中来。所以,二者不是一样参与分红的。 。
    2005-10-24 08:29:00
  •   日前,我作为VIP客户被某保险公司邀请,参加了该公司的家庭理财论坛。当然,该公司业务员是不清楚我的真实身份的。   在来公司前,业务员向我推荐过该公司正在销售的分红保险,说他可能讲的不清楚,想请我到公司来,参加个分红产品说明会,到时会有理财专家讲的更清楚。
      真是不听不知道,一听吓一跳 ,这家庭理财论坛原来就是保险产品说明会,而且到场主讲的讲师还真敢开牙。   您一定想知道讲师是怎么讲的?我估计西装革履的讲师是拿我们到场的听众都当乡下人,当山村里刚到都市的老百姓了。   我粗略统计了一下,讲师所阐述的理财观点有有十多处很值得商榷,我个人认为如果不是他学艺不精,那就是他的良心要大打折扣了。
         问题一:这是一个“回报可观,风险极低”的投资。   分析:这个观点本身就是不科学的,市场告诉我们,回报率往往与风险系数是挂钩的,是不可能脱离的。市场的一般规律是有多少风险,就应有多少回报。风险极低的投资工具,其回报也相对是较低的,是不可能与可观对应的。
      分红保险往年的回报率也验证了我们的观点。   问题二:讲师提到基金是老百姓可直接参与的一种理财工具,但这两年基金甚至跌破面值,说明还是缺乏稳定性。   分析:这是一把双刃剑,基金跌破面值,老百姓不挣钱,你保险公司就能挣钱了吗?保险公司购买的大量基金不是也都面临同样的亏损局面吗?即使是机构也不例外。
         问题三:讲师提到一个比喻,主要是劝大家投资,大意是一块钱现在可以买一块口香糖,如果你舍不得买,那么一年后,有可能你的一块钱已经贬值了,已经买不起一块口香糖了。   分析:这实际上说的是通货膨胀,但是这个比喻令听众难以理解它的真正含义。
      这只是一种可能,还有一种可能是由于市场上大量同类产品的涌现,口香糖降价了,我的一元钱买了两块口香糖。再比如电脑,95年一台奔腾100的电脑要上万元,而现在一台配置极高的电脑也不过几千元。   问题四:讲师讲中国的股市和外国的股市都一样,如果是10个人炒股票,只有一个人挣钱,两个人打个平手,7个人赔本。
         分析:实际上,中国的股市和外国的股市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市场,之所以会造成10个人炒股票,只有一个人挣钱,两个人打个平手,7个人赔本的结果,完全在于中国的股市还不是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而是一个投机市场。如果你不了解,有个电视剧叫《黑庄》,大家可以找来看看。
      为了保护中小投资者的根本利益,1933年美国的《证券法》就制订了集体诉讼原则,我们呢?   问题五:讲师说这个产品通货膨胀高一些,投资回报就高一些,通货膨胀低一些,投资回报就低一些。   分析:这就有问题了,到底是什么决定该产品的投资回报?照讲师这么讲,我只能理解是通货膨胀决定的。
      当然,这显然是不正确的。   应该指出,一个真正的投资理财工具与通货膨胀的联系不是很紧密的。从某种角度讲,应该是投资回报率与通货膨胀成反比,假设每年投资的回报率是固定的,在15%左右,那么通货膨胀越高,实际投资回报率越低;反之通货膨胀越低,实际投资回报率越高。
      如果真是像讲师所讲,通货膨胀高一些,投资回报就高一些,通货膨胀低一些,投资回报就低一些,那这个所谓投资还有什么意义呢? 问题六:讲师讲该公司的股票在境外大受投资者追捧,国内老百姓买不到股票,但可以购买分红保险,一样参与分红。   分析:购买一家公司的股票和购买一家公司的产品完全是两个概念,是不可以混为一谈的。
      就我个人来说,我可能购买某公司的股票,但我绝不会购买该公司的产品;同时我现在使用着某公司的家电产品,但我却不曾购买该公司的股票。   从常理来说,公司是要盈利的,上市公司更要为购买其股票的股东盈利。利润从哪里来?当然从销售的产品中来。所以,二者不是一样参与分红的。
         问题七:讲师说该投资还提供“高额的保险保障”……   分析:通过看产品宣传单,我就不明白了。保险之所以有价值,就在于只付出几十元、几百元,就可以获得数倍甚至数十倍的保障。而该产品我三年合计交费19000余元,发生保险事故只赔我20000元,比我实际交的保险费只多1000元,这能算高额保障吗?打死我也不同意。
      您说呢?   问题八:讲师提到预测的中等红利额,而且和银行储蓄等进行对比。   分析:新的04版《保险公司管理规定》即将于2004年6月15日开始实施,其中第六十三条明确规定:保险广告或者业务宣传资料不得预测公司的盈利以及保单分红、利差返还等不确定的保单利益。
      保险机构不得利用广告宣传或者其他方式,对其保险条款内容、服务质量等做引人误解的宣传。为什么保监会要制订这条规定?说明预测盈利等是错误的,有误导客户的嫌疑。   而明知道这么做是错误的,却还要这么做,其用意不言自明。   问题九:讲师通过所谓的算术平均,告诉听众三年实际交费19万元,保障客户到80岁,保障期为63年,实际每年客户支出3000元左右,而实际每年得到的回报是8000多元,得出了此产品回报率极高的结论。
         分析:能这么算吗?这是严重的误导客户,在国外是严格禁止这么计算分红类投资类保险产品的。保险费是不能如此平均的,因为金钱有其时间价值,客户3年交费19万元,保障期63年,每年按3%单利计算,63年的利息即是359100元,本息合计549100元,再除以63年,平均每年的支出实际上是8715元。
      乖乖……竟然和保险公司预测给我们的回报差不多,由此可见,回报率高的结论是错误的。更何况我们还是按3%的单利计算的。 问题十:讲师说遗产税即将出笼,而且有可能起征点定在20万元,该产品可以用来避税。   分析:对于中产阶级以上的人群,关于遗产税的问题确实迫在眉睫。
      起征点是多少?分几个级别?都是他们非常关心的话题。据报道,很多富人早已将房产直接用孩子的名义购买,就是为了避免遗产税。   分红保险确实可以被用来避免交纳遗产税,但是却不是最好的办法。你想:假设我有100万资产,为了避免交纳遗产税,我把100万资金都变成了保险费,这100万就压在保险公司了,而换取的不过还是100万的资金,只不过起到免税的作用。
      但如果我把100万用在其他投资上呢?可能在我被保险人没有去世前,也已经挣了一个、两个100万了。   所以,分红保险不是最佳的解决遗产税问题的产品,最佳的产品乃是花费几百或几千元购买一个只保身故责任的高额保险,额度根据自己的资产价值应该交纳的遗产税额定,一旦身故,保险金可以用来解决应当支出的遗产税。
      这也是国际上比较通行的做法。而不是有多少资产就交纳多少保险费。   基于以上的问题,我认识到,这场所谓的家庭理财论坛实际上不是想替客户理财,而是销售该公司的分红保险。其实保险公司销售分红保险是天经地义,理所应当的事,但是故意误导欺骗客户就不对了。
      也许客户可以一时被蒙蔽,但当客户警醒过来的时候,保险公司怎么办呢?   我奉劝保险公司的经营者,不要为了一时的业绩,砸了毁了保险公司金字招牌。当然,同时提醒消费者在参加各种各样的所谓理财论或说明会时,一定要保持理智,清醒,不要被现场的气氛所激发从众心理盲目购买(投资)。
       。
    2005-10-24 08:14:23
  • 很赞哦! (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