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蛹壳-什么动物冬眠

2008-10-14 17:11:32h***
【蛹壳】什么动物冬眠:  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

最佳回答

  •   冬眠,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蜜蜂、熊等都有冬眠习惯,特别是一些冷血动物,如蛇等,基本都是冬眠动物。
    2008-10-14 17:34:57
  • 那可多了,其代表就是熊了,还有就是蛙类,蛇类,乌龟等等,还有许多昆虫,比如我们最长见的瓢虫。
    2008-10-22 20:16:39
  •   动物冬眠趣谈 所谓冬眠就是指动物为了保持体内的能量、避免冻饿的一种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方式。科学家指出,动物在冬眠过程中,能减少身体98%的代谢活动。 有冬眠习性的动物每年有4?6个月是处在接近死亡的状态下的。比如地松鼠在冬季开始时,身子缩成一团,体温从正常的36℃慢慢降到2℃左右,3?4小时后,心跳由350跳/分钟减至2?4跳/分种。
      这些冬眠的动物都具有神秘的本能,它们在越冬以前就准备了御寒措施。例如有超级“冬眠家”称谓的旱獭,冬眠时在土中挖出一个共同使用的洞窟作为寝室,洞窟犹如一条长廊,能容纳十几头冬眠的旱獭。而地松鼠却选择弯曲的地方,挖一个和自己身体一样大小的“冬宫”。
      刺猬冬眠时还要穿上“棉衣”,办法是让自己如刺的硬毛上扎满厚厚的枯叶。至于蝙蝠,它们总是寻找岩穴作为冬眠的场所,这是因为那里的环境比较潮湿,否则它们会因干渴而死亡。有趣的是,它们可以用双爪抓住岩石,倒挂着身子渡过整个冬天而从不会掉下来。 一些昆虫是靠蛰伏越冬的,可是大部分昆虫到了冬季都要死亡。
      为了传种接代,它们一般把虫卵藏在蛹壳里面,使其后代免遭严寒的伤害。例如,有一种夏季出生的包心菜粉蝶,在七八月间它就开始找一些隐蔽温和的地方产卵,让后代能够以蛹的方式度过严寒,待来年天气变暖时,新一代菜粉蝶就从蛹壳里爬了出来,继续它们生命的历程。
       鸟类中也有冬眠的,例如一种加利福尼亚的夜鹰在冬季有三个多月处于熟睡状态,这期间,它的新陈代谢变慢,甚至用听诊器也听不到它胸口心跳的声音。 有人认为任何冬眠的动物都是整个冬天熟睡不醒的,其实不然,它们每隔一段时期,即会苏醒过来,活动几个小时,此时它们的体温会恢复正常。
      旱獭就是这样,它们睡到约三个星期后,便苏醒过来,排一次尿和粪便。如果外界气温太低时,它们也会中止僵眠状态。地松鼠冬眠时,也每隔半个月醒来一次,而蝙蝠却能一觉睡上30到40天左右。这种周期性的苏醒,对动物的生存来说是必要的。 最近的研究表明:动物的冬眠是依靠体内激素调节的。
      科学家们根据动物的生理变化机制,将冬眠的原理运用到医学上,造出了低温麻醉法、催眠疗法。如何把冬眠运用到家畜上,使家畜冬眠,以节省大量饲料,目前还是个难题,还有待于科学家付诸辛勤的劳动去研究。 蛇、蜈蚣、刺猖、乌龟、蝙蝠、刺猬、蛙、蜗牛、绝大多数的昆虫、加利福尼亚的夜鹰等,许多动物都会冬眠。
       松鼠睡得更死。有人曾把一只冬眠的松鼠从树洞中挖出,它的头好像折断一样,任人怎么摇撼都始终不会张开眼,更不要说走动了。把它摆在桌上,用针甚至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悠悠而动,而且还要经过颇长的时间。 刺猬冬眠的时候,简直连呼吸也停止了。
      原来,它的喉头有一块软骨,可将口腔和咽喉隔开,并掩紧气管的人口。生物学家曾把冬眠中的刺猬提来,放入温水中,浸上半小时,才见它苏醒。 动物的冬眠真是各具特色:蜗牛是用自身的粘液把壳密封起来。绝大多数的昆虫,在冬季到来时不是"咸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
      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1-2只天真活泼的小熊,显然这是冬眠时产的仔。 。
    2008-10-15 13:19:35
  •   1 一些昆虫是靠蛰伏越冬的,可是大部分昆虫到了冬季都要死亡。为了传种接代,它们一般把虫卵藏在蛹壳里面,使其后代免遭严寒的伤害。例如,有一种夏季出生的包心菜粉蝶,在七八月间它就开始找一些隐蔽温和的地方产卵,让后代能够以蛹的方式度过严寒,待来年天气变暖时,新一代菜粉蝶就从蛹壳里爬了出来,继续它们生命的历程。
       鸟类中也有冬眠的,例如一种加利福尼亚的夜鹰在冬季有三个多月处于熟睡状态,这期间,它的新陈代谢变慢,甚至用听诊器也听不到它胸口心跳的声音。 有人认为任何冬眠的动物都是整个冬天熟睡不醒的,其实不然,它们每隔一段时期,即会苏醒过来,活动几个小时,此时它们的体温会恢复正常。
      旱獭就是这样,它们睡到约三个星期后,便苏醒过来,排一次尿和粪便。如果外界气温太低时,它们也会中止僵眠状态。地松鼠冬眠时,也每隔半个月醒来一次,而蝙蝠却能一觉睡上30到40天左右。这种周期性的苏醒,对动物的生存来说是必要的。 最近的研究表明:动物的冬眠是依靠体内激素调节的。
      科学家们根据动物的生理变化机制,将冬眠的原理运用到医学上,造出了低温麻醉法、催眠疗法。如何把冬眠运用到家畜上,使家畜冬眠,以节省大量饲料,目前还是个难题,还有待于科学家付诸辛勤的劳动去研究。 蛇、蜈蚣、刺猖、乌龟、蝙蝠、刺猬、蛙、蜗牛、绝大多数的昆虫、加利福尼亚的夜鹰等,许多动物都会冬眠。
       所谓冬眠就是指动物为了保持体内的能量、避免冻饿的一种对不利环境条件的适应方式。科学家指出,动物在冬眠过程中,能减少身体98%的代谢活动。 有冬眠习性的动物每年有4—6个月是处在接近死亡的状态下的。比如地松鼠在冬季开始时,身子缩成一团,体温从正常的36℃慢慢降到2℃左右,3—4小时后,心跳由350跳/分钟减至2—4跳/分种。
      这些冬眠的动物都具有神秘的本能,它们在越冬以前就准备了御寒措施。例如有超级“冬眠家”称谓的旱獭,冬眠时在土中挖出一个共同使用的洞窟作为寝室,洞窟犹如一条长廊,能容纳十几头冬眠的旱獭。而地松鼠却选择弯曲的地方,挖一个和自己身体一样大小的“冬宫”。
      刺猬冬眠时还要穿上“棉衣”,办法是让自己如刺的硬毛上扎满厚厚的枯叶。至于蝙蝠,它们总是寻找岩穴作为冬眠的场所,这是因为那里的环境比较潮湿,否则它们会因干渴而死亡。有趣的是,它们可以用双爪抓住岩石,倒挂着身子渡过整个冬天而从不会掉下来。 一些昆虫是靠蛰伏越冬的,可是大部分昆虫到了冬季都要死亡。
      为了传种接代,它们一般把虫卵藏在蛹壳里面,使其后代免遭严寒的伤害。例如,有一种夏季出生的包心菜粉蝶,在七八月间它就开始找一些隐蔽温和的地方产卵,让后代能够以蛹的方式度过严寒,待来年天气变暖时,新一代菜粉蝶就从蛹壳里爬了出来,继续它们生命的历程。
       鸟类中也有冬眠的,例如一种加利福尼亚的夜鹰在冬季有三个多月处于熟睡状态,这期间,它的新陈代谢变慢,甚至用听诊器也听不到它胸口心跳的声音。 有人认为任何冬眠的动物都是整个冬天熟睡不醒的,其实不然,它们每隔一段时期,即会苏醒过来,活动几个小时,此时它们的体温会恢复正常。
      旱獭就是这样,它们睡到约三个星期后,便苏醒过来,排一次尿和粪便。如果外界气温太低时,它们也会中止僵眠状态。地松鼠冬眠时,也每隔半个月醒来一次,而蝙蝠却能一觉睡上30到40天左右。这种周期性的苏醒,对动物的生存来说是必要的。 最近的研究表明:动物的冬眠是依靠体内激素调节的。
      科学家们根据动物的生理变化机制,将冬眠的原理运用到医学上,造出了低温麻醉法、催眠疗法。如何把冬眠运用到家畜上,使家畜冬眠,以节省大量饲料,目前还是个难题,还有待于科学家付诸辛勤的劳动去研究。 。
    2008-10-15 12:46:55
  •   1、睡鼠是冬眠动物中有名的瞌睡虫,一睡就是六个月。这时,它的呼吸变得非常微弱,身体变得硬硬的,外界的任何声响,甚至碰撞触动,它还是照睡不醒。   2、白熊的冬眠最有意思,它们一家只有雌熊才冬眠。一到冬天,雌熊就把自己埋在雪中,一直睡到来年春天才苏醒过来。
      醒时,已在梦中生下了小熊仔。白熊在冬眠期间,偶尔醒过来舔一舔自己脚掌,算吃过东西了。   3、刺猬在冬眠的时候,可以连续236天不进食。这是因为它在冬眠时,就陈代谢减弱,体温接近零度,几乎不呼吸。就是把它扔进水里,过半小时再捞起来,也不会淹死。
         4、蝙蝠一到冬天,就躲到岩洞和树洞里去睡觉了。它用爪子钩住物体,飞膜囊住身躯,倒挂着头,一动也不动。这时,心脏跳动每分钟从400多次减少到5~6次。   5、蜗牛的“避寒所”选择得更为稳妥,它除了钻进深洞外,还把自己的介壳口封闭起来,只留一个小孔,用来吸呼,自己藏在壳内睡上一冬。
         6、有些鱼类也要冬眠。鲤鱼常常在河水底部过冬,几十尾到成百尾群集在水底的洼处围成一圈,头和头密密地紧挨在一起,呼吸迟钝,鳃盖活动得非常缓慢,体温可下降到1摄氏度,直到春天才“复苏”散去。丁(鱼咸)鱼冬眠时比鲤鱼睡得更死,当你把埋在河泥中冬眠的丁(鱼咸)鱼挖出来,不用棒打还看不出它是活的呢!   7、更有趣的是,爱尔兰的冰蛇,入冬后就把身子全部冻在冰里,直躺时,象一根硬梆梆的棍子;盘卧时,象一朵白色的花。
      当地人就把它当手杖或串编成门帘来挡风。天气转暖了,这些多余的“手杖”和“门帘”,在人们还未抛弃它之前,便知趣地爬走了。   8、各种不同的昆虫,是在发育阶段中各有不同时期冬眠的。蚕蛾在卵期,三化螟在幼虫期,莱粉蝶在蛹期,家蚊在成虫期。   9、钻心虫是以幼虫过冬的。
      幼虫躲在作物的茎秆时挖凿出长长的隧道,用它自己吐出的丝结成网膜堵住隧道口,以保护冬眠的安全。有的蜘蛛干脆用吐出的丝织成一个袋子,粘附在岩石底下,自己躲在里面,蛰伏着不动,以此来御寒。 蛇、蜈蚣、刺猖、乌龟、蝙蝠、刺猬、蛙、蜗牛、绝大多数的昆虫、加利福尼亚的夜鹰等,许多动物都会冬眠。
       。
    2008-10-15 12:36:35
  •    /^\/^\ _|__| O| \/ /~ \_/ \ \____|__________/ \ \_______ \ `\ \ \ | | \ / / \ / / \\ / / \ \ / / \ \ / / _----_ \ \ / / _-~ ~-_ | | ( ( _-~ _--_ ~-_ _/ | \ ~-____-~ _-~ ~-_ ~-_-~ / ~-_ _-~ ~-_ _-~ ~--______-~ ~-___-~。
      
    2008-10-15 12:32:27
  •   动物的冬眠是一种奇妙的现象。人们观察了若干种动物冬眠,发现了许多意想不到的现象。 在加拿大,有些山鼠冬眠长达半年。冬天一来,它们便掘好地道,钻进穴内,将身体蜷缩一团。它们的呼吸,由逐渐缓慢到几乎停止,脉搏也相应变得极为微弱,体温更直线下降,可以达到5℃。
      这时,即使用脚踢它,也不会有任何反应,简直像死去一样,但事实上它却是活的。 松鼠睡得更死。有人曾把一只冬眠的松鼠从树洞中挖出,它的头好像折断一样,任人怎么摇撼都始终不会张开眼,更不要说走动了。把它摆在桌上,用针也刺不醒。只有用火炉把它烘热,它才悠悠而动,而且还要经过颇长的时间。
       刺猬冬眠的时候,简直连呼吸也停止了。原来,它的喉头有一块软骨,可将口腔和咽喉隔开,并掩紧气管的入口。生物学家曾把冬眠中的刺猬提来,放入温水中,浸上半小时,才见它苏醒。 动物的冬眠真是各具特色,蜗牛是用自身的黏液把壳密封起来。绝大多数的昆虫,在冬季到来时不是“成虫”或“幼虫”,而是以“蛹”或“卵”的形式进行冬眠。
      熊在冬眠时呼吸正常,有时还到外面溜达几天再回来。雌熊在冬眠中,让雪覆盖着身体。一旦醒来,它身旁就会躺着1~2只天真活泼的小熊,显然这是冬眠时产生的仔。 动物冬眠的时间长短不一。西伯利亚东北部的东方旱獭和我国的刺猬,一次冬眠能睡上200多天,而苏联的黑貂每年却只有20天的冬眠。
       动物的冬眠,完全是一项对付不利环境的保护性行动。引起动物冬眠的主要因素,一是环境温度的降低,二是食物的缺乏。科学家们通过实验证明,动物冬眠会引起甲状腺和肾上腺作用的降低。与此同时,生殖腺却发育正常。冬眠后的动物抗菌抗病能力反而比平时有所增加,显然冬眠对它们是有益的,使它们到翌年春天苏醒以后动作更加灵敏,食欲更加旺盛,而身体内的一切器官更会显出返老还童现象。
       由此可见,动物在冬眠时期神经系统的肌肉仍然保持充分的活力,而新陈代谢却降低到最低限度。今天医学界所创造的低温麻醉、催眠疗法,便是因此而得到的启发。 和我们人类一样,动物中的鸟兽都是温血动物,那么冷血动物昆虫又是怎样熬过漫长的冬季呢?许多冬眠的昆虫会不会冻结呢? 昆虫学家进行了长期的观察和研究,终于查明了昆虫越冬的部分奥秘。
      冬天,为了防止汽车散热器结冰,人们要加入防冻液。昆虫竟然也会采用相似的办法,在严寒的冬季保护自己。在冬天,昆虫要保持活动,不被冻僵是至关重要的。活的组织一旦被冻结,膨胀的冰晶体势必使细胞膜受到破坏,造成致命的创伤。当细胞里液体不足,不能保持维护生命所必需的酶活性时,即使没有完全被冻结,也会造成死亡。
      那么,昆虫是怎样解决这一难题的呢它们主要是靠降低体内液体的冰点,从而提高抗寒能力,办法就是产生大量的“防冻液”。 昆虫是怎样制造防冻液的呢?天暖之后又怎样将防冻液除掉呢?为什么要除掉防冻液?这些问题直到现在仍找不到答案。 值得补充的是,科学家们又发现,蛙类也会自制防冻液。
      在实验室中,科学家们将许多青蛙冷冻起来,5~7天后,再慢慢地使之解冻,这些青蛙解冻后依然活着。经过认真分析和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种人们在防冻剂中常用的物质:丙三醇。与昆虫相似的是,到了春天,这些青蛙的液体中再也找不到这一物质了。 至今,人们尚未能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
      但是科学家们通过不断探索已经认识到,研究动物的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颇有价值。
    2008-10-15 11:39:07
  •    也叫“冬蛰”。某些动物在冬季时生命活动处于极度降低的状态,是这些动物对冬季外界不良环境条件(如食物缺少、寒冷)的一种适应。蝙蝠、刺猬、极地松鼠等都有冬眠习惯。   冬眠,是变温动物避开食物匮乏的寒冷冬天的一个“法宝”。   你看,冬天一到,刺猬就缩进泥洞里,蜷着身子,不食不动,它几乎不怎么呼吸,心跳也慢得出奇,每分钟只跳10~20次。
      如果把它浸到水里,半个小时也死不了,可是当一只醒着的刺猬浸在水里2~3分钟后,就会被淹死,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冬眠时,动物的神经已经进入麻痹状态。   有人曾用蜜蜂进行试验,当气温在7~9℃时,蜜蜂翅和足就停止了活动,但轻轻触动它时,它的翅和足还能微微抖动;当气温下降到4~6℃时,再触动它却没有丝毫反应,显然它已进入了深沉的麻痹状态;当气温下降到0.5℃时,它则进入更深沉的睡眠状态。
      由此可见,冬眠时神经的麻痹深度是与温度有密切关系。   另外,冬眠时,动物体温显著下降。据研究,黄鼠在130个昼夜的冬眠时间中,共放出70卡热量,但冬眠过后的13.7个昼夜中,就能放出579卡热量。一般来说,动物在冬眠过程中,每昼夜只能放出0.5卡热量,但在它苏醒后,兴奋的时候,每昼夜则能放出42卡热量。
      由此可见,冬眠动物体温下降时,机体内的新陈代谢作用变得非常缓慢,所以仅仅能维持它的生命。   动物皮下脂肪,一方面可以保持体温,更重要的是供给冬眠时体内的消耗。一般动物在冬眠前的体重,都比平时增加1~2倍,冬眠之后,体重就逐渐减轻。如冬眠163天的土拨鼠体重减轻35%;冬眠162天的蝙蝠体重可以减少33.5%。
         动物在冬眠时,血细胞还会大大减少。平时,1立方毫米土拨鼠血液中,会有12180个白细胞,但冬眠时平均只有5950个,然而,让人奇怪的是,尽管体内“卫士”──白细胞大大减少,但冬眠动物却从来没有发现生病的。   那么,为什么每年到一定的时候,动物就会进入冬眠呢?   为此,科学家进行过长期的探索。
         夏天,科学家从人工条件下进行冬眠的黄鼠身上抽出血液,注射到活蹦乱跳的黄鼠静脉里,结果,它像被麻醉一样,很快进入昏睡的冬眠状态。   看来,在冬眠动物的血液中,可能含有一种能诱发冬眠的物质。实验还表明,冬眠时间越长的动物,其血液诱发冬眠的作用越强烈。
         那么,这种诱发冬眠物质是什么呢?   据研究,这是一种存在于血清中的颗粒状物质,有时这种物质也会粘附到红细胞,因而使红细胞也有了诱发冬眠的作用。   奇怪的是,在正常情况下,动物对外来物质总是排斥的,但冬眠中的动物例外。科学家抽出冬眠旱獭的血清,注射到黄鼠的血液中,黄鼠不但不产生排斥反应,反而呼呼入睡,进入冬眠了。
         科学家的不断探索又带来了新的信息,在动物的血液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与冬眠物质相对抗的物质。这种物质在血液中达到一定量时,就使冬眠的动物苏醒过来。   这样看来,动物何时开始冬眠,不仅取决于诱发物质,而且也取决于诱发物质和抗诱发物质比例的变化。
      科学家判断冬眠的动物可能一年到头都在“制造”诱发物质。抗诱发物质可能是在进入冬眠后开始产生的,并且其产量是沿直线上升,直到春暖花开才逐渐减少。当抗诱发物质在血液中的浓度足以控制诱发物质的时候,动物才能从冬眠中苏醒过来。   至今,人们仍然未完全揭开动物冬眠的奥秘,探索还在进行,科学家认识到,研究动物冬眠不仅妙趣横生,而且在航天与医学上有重大实用价值。
         野生的仓鼠、老鼠、松鼠、黄鼠和熊应该说都冬眠,但不是和冷血动物一样的深眠。   鼠类是在地下挖好几米深的洞,在粮仓中贮藏好丰富的粮食,等大雪封山的时候,就躲在洞里,吃喝拉撒睡。睡的时间比活动的时间长,就是所谓的冬眠了。   山里人有挖鼠窝子的传统。
      即秋收完,入冬前的农闲时节,到山里挖松鼠(山里人叫“花狸棒子”)窝。   多的时候能挖出几十公斤的玉米粒。离榛子林近的地方还可以挖到榛子,那才是最令人惊喜的收获(一公斤榛子30多元)。玉米粒一般用来喂猪,人不敢吃,怕有毒。   熊类的冬眠也是贮存好大量的脂肪(熊掌部分)后,躲在树洞子里睡大觉。
      但不是绝对不出来活动。   所以我觉得仓鼠的冬眠不过是比夏天爱睡觉罢了,它们总得出来吃食、撒尿,活动活动。因为我们不可能给它提供纯粹的自然的环境,它也就无法真正冬眠。 。
    2008-10-14 19:55:35
  • 很多动物都有冬眠的习性。如蝙蝠、刺猬、蛇、野生的老鼠、乌龟、熊等。
    2008-10-14 17:35:23
  • 很赞哦! (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