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解释一下吧

2006-10-29 18:07:061***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解释一下吧:这是一首偈子,出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六祖坛经》。这四句总的意思是“清净自性,一法不立”。 那什?

最佳回答

  •   这是一首偈子,出自禅宗六祖惠能大师的《六祖坛经》。这四句总的意思是“清净自性,一法不立”。 那什么是自性呢?自性在佛教又叫‘一心’。 一心在佛教还有许多名字:真如、自性、法身、实相、佛性、法性、如来藏、圆成实性、本来面目、本地风光、大圆镜智等。
      一心的真谛不可思议,不可思即禅宗的“动念即乖、心行处灭”,不可议即禅宗的“开口便错、言语道断”。在此,只好引用莲池大师的话作一个牵强的比喻:“心是无形相的,所以没有任何东西可作为比喻。大凡用来比喻心的,都是不得已,姑且取其仿佛与心的作用有些近似的东西来形容它,使人对于心的概念多少有所领会,但不可以认为心当真如某种东西。
      试举一例,譬如以镜子比喻心,大家都知道镜能照物,当物还没有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把物的影像摄入镜中;当物正对着镜子的时候,镜子不会因为物的好恶美丑而生憎爱;当物离开镜子的时候,镜子也不会把物的影像保留在镜子里。圣人的心常寂常照,寂则一尘不染,照则遍觉十方。
      此心既不住内,不住外,不住中间,三际空寂,而又无所不住,无物不照。所以用镜子来比喻心,只是取其某些略似而已。究极而论,镜子毕竟是一种没有知觉的物体,心难道也象镜子那样无知吗?而且镜子在黑暗中便失去作用,怎能比得上心的妙明真体常寂常照。以此类推,或以宝珠喻心,或以虚空喻心,无论用哪一种比喻,其道理都是一样的。
       。
    2006-10-30 10:58:45
  • 六祖慧能法师说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不能孤立的解释。他老人家是针对上座神秀“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来说的。 从字面解释不太好理解,举个例子: 学校老师教学生骑单车。一天,老师让大家汇报心得。 班长说:“骑车要紧盯前方的路线,随时矫正偏离,观察各个方面,保证不违反交通规则。” 体委说:“我骑车时,一个人就哼流行歌曲什么的,几个人在一起骑就说说笑笑,脑子里根本没想‘偏离’、‘规则’这类事。”
    2006-10-30 09:09:01
  • 菩提树下都是宝 大伙学习要趁早 勤学多问为什么 这样态度才算好 每天晚上背一遍 一辈子都会忘不了 忘不了 还记得这个吗?
    2006-10-29 22:19:12
  •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六祖慧能一首禅诗的诗句。他和神秀的禅诗中提到的 “菩提树”、“明镜台”是来比喻自己对佛法的认识。而 六祖“菩提本无树”中的“菩提”,则指的是真实本心。 禅宗的核心,以及佛法的核心讲的就是“菩提”即真实本 心如来藏。而六祖的禅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 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时比神秀的‘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要高明得多。 因为“菩提”确实有空的体性,是无形无相的,无觉无知 的,是“诸入不会”的。所以,并无菩提树、明镜台等实 物可供人“勤拂试”。但佛法不是如虚空一样的空,不是 断灭空,不是世俗认识所能了知的。是即相离相,无相无 不相的,是不即空有二边,而亦空有二边的。 所以说,这禅诗是在六祖亲证菩提之前的诗,并不代表他 后来亲证菩提后,对佛法的正确认识。
    2006-10-29 21:18:11
  • 慧能的偈子明显比神秀要高明,说的没错,南宗提倡顿悟,不要苦苦修行。 那首偈子的意思跟“四大皆空”有点类似。
    2006-10-29 18:29:58
  • 很赞哦! (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