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知识

如何看待王阳明的心学?如何理解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门四句教等等的?

2010-09-07 23:30:57飞***
如何看待王阳明的心学?如何理解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门四句教等等的意思? 希望能谈谈自己真实看法,真实体验,不要去搜索一下粘帖过来。如何看待王阳明的心学?如何理解致良知,知行合一,王门四句教等等的意思?希望能谈谈自己真实看法,真实体验,不要去搜索一下粘帖过来。:王阳明的心学 资料来源: ?

最佳回答

  •   王阳明的心学 资料来源: 作者: 佚名 时间: 2010-06-24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上溯孟子,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大启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明朝,王阳明第一次提出“心学”,至此心学有了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者,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灵明体验。   要理清王阳明心学不得不提及陆九渊和朱熹对“理”的不同理解。朱陆都认为理是世界万物的终极本原。   朱熹认为:理为天地、人物存在之本,是先于宇宙而存在。主张由道问学,强调格物致知,即穷物理,强调学习知识的重要性,以为人的道德水准必将随着知识的增长而增进。
         陆九渊借助儒学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以为“心即理”,万事万物皆由心而生。“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宇宙便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   陆九渊说“明心”,要尊德性,强调为学的目的并不仅仅在于增进知识,而是为了实现道德的至高境界,因此,儒家经典的学习与研究、对外界事物的认知与把握,都不可能直接有助于实现增进道德境界的目的,因为人的本心就是道德的根源,因此只要扩大、完善人的良心结构就能实现增进道德的目的。
         王阳明的心学是在陆九渊心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王阳明的心学,用他自己的四句话可以阐述: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一、 心即理。   理又作何解呢?王阳明则对此作了详细的解释。他认为,所谓理也就是心之条理,发之于亲则为孝,发之于君则为忠,发之于朋友则为信。
      可见,理也就是儒家的伦理。由此,阳明还把理等同于礼,作为儒家伦理具体体现的礼,也就是理,或者说也就是天理。把理作伦理性的解释,心学家与道学家是相同的。   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心即理的命题,使作为一个知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心,成为一个与具有伦理含义的义理之心。在心学家看来,因为心本身就包含着义理(伦理),所以首要的问题并不是道学家所说的格物穷理,由外而内,而是如何“发明本心”,由内而外,把人人同有的义理之心发散于外,付诸实践。
         二、王阳明的心学理论是围绕“无善无恶”→“起心”来展开的。   他认为:我们的心本来是没有善也没有恶的,首先是起心,起心之后就有了善恶之分。但是有时候人的判断会出现错误,也就是起心出现了错误,即不能正确地分辨善和恶,把恶当作善,把善当作恶,那么他的良知也会出现错误,从而格物也会误入歧途,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因为此时的心已经被私心和物欲遮蔽了,不是天理,这时就要反诸求己。
       这时就要努力使自己的心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回到无善无恶的状态了,才能有正确的良知,才能正确的格物。   三、“致良知” 。   心学家以良知作为人性本善的证明,以良知的蒙蔽或污染作为后天之恶的来源,以发明本心或致良知作为复心的具体方式。
         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当人们产生意念活动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就有了好恶,善恶的差别,他可以说是“已发”,事物就有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自己的良知去行动。
         四、王阳明提倡“知行合一”。   在王阳明看来,当时的社会道德问题,并不在于去书册上体认儒家的伦理,而在于人们缺少道德实践的勇气,能知而不能行,应把儒家的伦理用之于道德实践,即知行合一。   王阳明强调知与行合一,但对于知的解释,不同于朱熹。
      他从心学的立场上给予解说,他认为,与道德实践相对应的知,并不是对于外在事物之理的认识,而是对于引起或指导道德实践的主观意念的克制与省察。知行合一,就是“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万一有不善之念,就将不善的念彻底克制掉。王阳明把“一念发动”的促使行为的意识,纳入道德实践的范围,道德修养从道德行为本身扩大到道德意识,这是道德主义发展到极至的一种表现。
         行的方法,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居敬存养。按王阳明的解释,“居敬”便是存养工夫,亦即“存养此心之天理”。   第二是省察克治。道德修养先是反省思诚,识得病根所在,接着要做真实切己的“克己”工夫,克除人欲,这也就是“破心中贼”。
         第三是事上磨炼。道德情感和道德意识还必须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得到实际的运用和体认,例如在事亲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孝,在事兄上才能真正体会什么是悌。   王阳明的心学虽然是在陆九渊的心学基础上进一步发挥而成就的。但是,他的心学有着独立的历史意义。
         王阳明心学思想解放,提倡独立自主的思想意识,不盲从权威,人人都可以为圣人,讲究个人的对内自省和对外实践的统一,致良知。   王阳明心学是明朝中后期思想启蒙的开始,明朝中期以后心学占统治地位的。王阳明对心学进行完善并发扬光大,在士大夫心里占据了主要地位,程朱理学(也就是八股文)在他们心中越来越没有地位。
      程朱理学日益衰落,王阳明甚至在万历12年从祀孔庙,后来心学发展成明末实学、清末经世济用思想和民主思想。 。
    2010-09-15 20:06:36
  •   明代王阳明心学,通常被认为是我国哲学史上主观唯心论的典型。从王阳明心学的深层涵义来看,王阳明心学在主要意义上是价值论哲学,与通常所理解的主观唯心论并不相同。若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去诠释王阳明心学,则从根本上偏离了王阳明心学的实际,并不恰当。
         [关键词]王阳明心学;价值论;超越唯物唯心论;实践唯物论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11X(2009)02—0070—03   王阳明心学,是我国明代中期以后最有影响力的儒学学派。
      明末顾宪成说:“弘正以前,天下之尊朱也甚于尊孔子……正嘉以后,天下之尊王子也甚于尊孔子。”(《泾阜藏稿》卷11)在晚明,王学的影响是远在朱学之上的。   王阳明心学的属性,当代的学术界通常认为是主观唯心论,甚至是唯我论。现代的一般哲学论著,在论及主观唯心论时,往往举王阳明的“心无外物”为例加以说明。
      
      这是从认识论上诠释阳明心学。事实上,阳明的“心无外物”论,乃至整个心学,从主要的意义上说,不是认识论哲学,而是价值论哲学。以著名的南镇观花为例,《传习录·下》载:   先生游南镇,一友指岩中花树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
    2010-09-08 01:10:37
  • 答案期待中、、、
    2010-09-07 23:43:53
  • 很赞哦! (154)